文/鲁浩 孙利娟
历史不容纂改,必须以史为鉴,永远铭记。
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视,坚决捍卫。
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来临之时,《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影印本、《拉贝日记》影印本新书首发仪式于12月11日在南京举行。其中,《拉贝日记》收录了德国人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6日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写的日记和收集的资料,客观、详实、连贯地记录了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暴行,是真实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用影印本的形式呈现南京大屠杀亲历者拉贝最原始的日记,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其实,早在199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就联合出版了《拉贝日记》中文版。20年来,《拉贝日记》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拉贝日记》用琐碎、零乱而又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始末,是证实这段历史最为完整、翔实的史料。正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所说,《拉贝日记》影印本的出版,将是拉贝研究的新起点,是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的新成果,是我们固化南京大屠杀记忆、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有力举措。
本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不间断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现场,呈现了作者的见闻感受,读之使人有如亲历。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的公函、报告、新闻报道以及史料照片,真实呈现了一系列日军侵略者所犯下的罪恶罪行的历史铁证与原始档案。掩卷沉思,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仍然历历在目,大量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一幕幕不忍直视的惨状,一声声饱含血泪的哭喊,是南京之殇,难以愈合,更是民族之痛,无法抹灭。痛心疾首之余,更感和平之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更要求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人日记中的一段历史
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个人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见证历史、参与历史、融入历史。日记是个人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也记录着个人对历史发展的感触。因此,个人日记作为最具个人化的第一手文献,其可靠性、真实性也相对较高。对于特殊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透过个人日记来反观历史,获得对历史问题的认知。
拉贝,原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国际的视角,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始末。那时的南京城,枪炮呼啸、尸骨遍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惨痛的一页。拉贝用充满感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一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档案。
除拉贝的原始日记外,本书还呈现了国际委员会向日本大使馆递交的公函60余件和暴行报告400余件;拉贝收集的世界各国对日军侵占南京后大屠杀暴行的新闻报道;拉贝回国后向德国政府呈送的关于南京沦陷的报告及报告说明和日军暴行照片。2017年12月10日,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幸存者管光镜去世。随着时光的流逝,幸存者在逐渐逝去,那段往事也更难回溯,但是历史会永存。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些活着的历史证人,来拷问那些否定历史者的良知;也有责任挖掘现有的史料,去充分还原历史,把民族的记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据统计,在《拉贝日记》一书中,“空袭”二字就出现了70余次。在1937年9月22日的日记中,拉贝写道:“日本人在今天开始了他们宣布的狂轰滥炸……大地在颤抖,爆炸声一个接一个。”除了简要的客观描述,还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我们一再极度紧张地注意倾听着空袭者突然俯冲的呼啸声,分分秒秒地等待着落下的炸弹声。”读着看到这样的句子,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当时战火连天的历史环境,神经也跟着紧张起来了,飞机的轰鸣声,大炮的爆炸声,顿时充盈脑海、响彻耳际。
在日军侵华的强大攻势下,那时的人们想要安静而不得。唯一能够让生活安静下来的,恐怕只有天气了。因为只有在雨天、雾天这样的非航空天候,飞机才不会出现,人们才会有和平,才不会挨轰炸。这样的结果便是,晴空万里令人担心,阴雨天气却变得美好起来了。所以,人们希望晴天要尽可能地少。理智、幽默的拉贝并没有沉浸在无望的希冀或无谓的抱怨里,反而用颇带诙谐的口吻写道:“尽管天气很好,奇怪的是一直都很安静。”“安宁的下雨天,终于有一天安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日军的轰炸与暴行,普通人是那么地弱小而无助。人们渴望有一个下雨天,能够安静地做自己的事。但是,即便是这样微小的愿望也难以满足。勇敢的拉贝并没有被困难与逆境吓倒,他还在祈祷时说:“亲爱的上帝,请你保佑我的家人和我的幽默,剩下来的小事情就由我自己去保佑了。”
本书对侵华日军的抢劫、强奸和屠杀等暴行和兽行也有详实的记录,读之令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据统计,在本书中提到“抢劫”、“强奸”和“屠杀”的地方有430余处,日军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死亡与伤害更是不计其数。“夜里日本兵闯入民宅,不是抢劫就是强奸妇女。”“他们挨个儿撬店砸铺,抢劫店内的东西,还要把房子付诸一炬。”“在三牌楼火车站,一位60多岁的老妇遭到强奸达十余次。”“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军队在进城后抢劫掠夺过数周之久,约有2万名妇女和姑娘遭到强奸,成千上万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用机枪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已经算是人道的方式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日记字字句句都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与罪恶,成为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一片漆黑中的一道光辉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腥风血雨、一片漆黑的日子里,一些外国人按照日本人的告诫离开了南京。但仍有一批国际义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他们利用自己中立国国民和国际红十字会委员等特殊身份设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竭尽所能地保护了25万多中国难民,以担当、坚守与抗争诠释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的善行义举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约翰·拉贝就在其中。
拉贝在1937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在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主的国家里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正是出于这种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拉贝选择留了下来。
1937年,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希望在南京沦陷的最危险时刻,为难民们提供一个躲避的场所,并被推为安全区的主席。拉贝在自家的院落里设计制造了一个防空洞,提供给家里的佣人和附近的居民使用,并在这里写下了《拉贝日记》,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
与拉贝一起为救助南京民众而努力的,还有当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职的明妮·魏特琳女士,她把校园里的宿舍和教学楼都腾出来改为收容妇孺的难民所,并以无畏的气概收容保护了数万名中国妇孺。目睹日军欺压凌辱中国妇女的兽行,魏特琳女士义愤填膺地挺身而出,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将前来施暴的日军撵走。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始建于1892年的鼓楼医院也在国际安全区的范围内,这是城内唯一对平民开放的医院,收治了许多伤员和受日本人暴行的受害者。当时,罗伯特·威尔是南京城内唯一的外科医生,在日军进行大屠杀的黑暗日子里,威尔逊夜以继日地工作,用手术刀将很多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救治了李秀英等一批中国难民。
拉贝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救助受苦受难的南京民众付出许多努力,吃了很多苦头,并且矢志不渝,不曾放弃。拉贝在日记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丝毫不后悔留了下来,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善良、无私、勇敢、仁慈等一切高尚的词都不为过!拉贝用自己的存款来购买粮食和物资,供受难的中国人使用,25万南京民众才不至于冻死和饿死。从拉贝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私。一切的物质、金钱都显得微不足道,唯有无私的精神最为崇高。
在《拉贝日记》中,有侵华日军滴血的屠刀和无耻的暴行,字字句句控诉着日军的罪恶;也有国际友人善良的义举和无私的援助,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日军的罪行人神共愤,南京大屠杀的黑暗历史,是中国人民的惨痛创伤和苦难记忆,永远抚不平、抹不去。人性的光辉没有国界,拉贝等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人道义举,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缅怀和铭记。
一种立场中的一片新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申一种坚定不移的历史立场,是为了开辟一片走向未来的时代新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携手奋进。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最高规格的公祭,表明了国家立场,彰显了国家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80年前在屠杀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以国家的名义告慰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以人民的名义庄严昭告国际社会。各地群众也纷纷通过参观纪念馆、观看公祭仪式视频后、读写国殇祭文、网上祭哀思等多种形式自发参与国家公祭,从而向世界郑重昭示,我们的心在一起,梦也在一起,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信念和梦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关于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只有正确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拉贝日记》影印本的发行,对于我们回放历史、守护真相、捍卫和平有着重要意义。日记展示了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彰显了拉贝、魏特琳和威尔逊等国际友人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将有助于中国乃至国际上的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思考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旧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崛起,惊叹世界。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第一次成功绕开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开辟了一条强而不霸的中国式富强之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今,我们举行高规格的国家公祭仪式,就是要庄严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有决心和能力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再现历史,不仅是为了还原真相,更是为了启迪未来。国家档案局外事办主任王红敏说:“《拉贝日记》对现有的历史档案补充是非常重要的,真实的记录,而且是一个国际第三方的记录,这个在我们的史料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本书是拉贝的个人日记,也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白骨书写的国家历史。尽管历史真相如此残酷,我们还是要勇于面对、充分挖掘,向大众呈现历史、讲述真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擦清历史之镜,走好未来之路。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这是全体中华儿女铿锵有力的前进脚步,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也是阻挡不了的。
(注:作者鲁浩现供职于河南省纪委,孙利娟现于开封市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