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锐评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盲文站牌”即便“遇冷”关爱也不能“降温”

2017-08-02 16:00:08来源:中原网
字号  

  近日,有网友称北京多处公交站出现盲文路牌,方便盲人出行。7月31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些盲文站牌2015年已经设立,但使用的盲人较少,普及推广遇冷,同时还有部分路牌被共享单车包围无法靠近。(《新京报》8月2日《盲文公交站牌推广使用遇冷》)

  与使用广泛、已成为出行好助手的普通公交站牌相比,以无障碍盲文公交站牌、无障碍地图牌为代表的“盲文站牌”使用对象少,平时相对问津者寡,有些甚至被共享单车包围无法靠近,确实面临着一种“遇冷”的尴尬。这种“遇冷”的现实,也会引来不少人的疑问:既然利用率低,使用对象少,大部分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这样的“盲文站牌”是否还有必要?下一步是否还需要斥资推广?我们的“热情”是不是原本就没有需求市场?事实上,这些看法和疑问实无必要,即便“盲文站牌”再遇冷,我们对于特殊弱势群体的关爱和人性温情也不能有丝毫的“降温”和“变冷”。

  实事求是而言,“盲文站牌”较普通站牌的投入更大,但利用率却小。但这不是一种大材小用,也不是一种资源浪费,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需要我们理性面对。相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盲者比例小,但却是最需要社会关爱和温暖的对象。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尤其是一个充满人性和公共善意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而言,对残障对象的关爱更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质量和文明人性的进步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温暖,恰恰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内涵性质量与水平。因此,对于残障对象而言,我们不能因其群体的弱小而不在意,而不关注,而不施爱,反而更应该因其弱势和备需关心温暖而“高看一眼”、“情暖一分”、“ 深爱一层”。因此,对于“盲文站牌”而言,其社会意义和文明价值,其对残障对象的关爱和呵护意义,远比其物质行的存在价值要高得多,这更是体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凸显点,因此,对于“盲文站牌”,只有必须设置和如何设置得更好的选择,而没有“有无必要”的疑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盲文站牌”遇冷从群体特征上看是必然的,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们细节设计上的欠缺。比如“盲文站牌”设置到位了,但推广宣传却不到位,如果辅之以站牌可听性的广播使用引导,不仅引导残障盲人使用,而且警示市民礼让和保证盲人使用,效果岂不更好?同时,现实中不少“盲文站牌”被共享单车包围,难以靠近,这恐怕也是导致使用率地下而“遇冷”的一个诱因,盲人都无法接近又谈何使用?另外,据记者调查,部分“盲文站牌”还存在年久失修破损、铺设不规范、部分缺失、违法占压、标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很明显,这也是导致盲人无法正常使用进而出现“遇冷”的诱因。所以,我们更应该在保证使用率方面进行前置性的、更加人性化的细节设计上下功夫,让“盲文站牌”无障碍地走进盲人群体,进而提高盲者使用率,让“盲文站牌”成为体现社会人性关爱和温暖、帮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水平的无障碍助手。(许朝军)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