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有超过一半的县开展了基层首诊试点,已有50种药品短缺问题得到解决……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看病方便、交得起费、吃得好药已是13亿百姓心头最质朴、最殷切的就医期盼。
民之所望,政之所为。我国正全方位、全链条发力持续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医保“漫游”、治药品乱象、破资源“梗阻”,奔向健康中国的民生蓝图正在逐步绘就。
整合多种医疗保障资源 全民健康“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52岁的张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从吉林到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主动脉夹层血肿,出院时通过新农合结算直接报销,省了近一半的医药费。“终于不用回老家报销‘跑断腿’了!”张先生和妻子欣慰地说。
“跨省直接结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方便患者。这样既规范了就医秩序,又减轻了患者垫付资金的压力。”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李春厚表示,从信息流程梳理到需求确认,从系统开发测试到端口调试,信息“多跑路”就是为了群众“少跑腿”。
让医保报销“跑腿”“垫资”之苦少一点,这一愿景已被纳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改革迈大步、惠民出实招。截至6月中旬,30个省份的1563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跨省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我国还有90%以上地区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医保一站式结算。同时,全国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年内也将实现整合,城乡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减轻大病、慢病负担是构建健康保障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甘肃、重庆等地正在整合社保、民政等多重资源,建立“农村居民医保+大病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多项保障衔接,织密织牢保障网让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破解药品“小散乱” 管扶并举促量质齐升
从“缺医少药”的发展阶段走出来,我国药品生产流通行业步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的历史新阶段。从单兵突进到全链条监管,我国改革持续发力精准施策,走出中国式医药改革的关键一招。
针对“药价虚高”、行业“小散乱”等难啃的“硬骨头”,《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2018年底前全面推开“两票制”,强化药物使用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相比于以前,我国医药领域改革已实现‘三位一体’,有效形成了多方联动。”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鸿鹏认为,改革的“中国药方”打出了“组合拳”,这将推动进一步破除以药养医、减轻全社会医药费用负担。
原料季节性短缺、供需衔接失衡……多种因素让鱼精蛋白、丝裂霉素等药品局部性、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为打通治理药品短缺的“最后一公里”,《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完善短缺药储备等多种方式,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业有序监管的基础上,让医患双方早日告别“一药难求”。
医联体试点全面启动 优质资源怎样“活血化瘀”?
“北上广”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小诊所冷冷清清,科学合理就医秩序的缺失长期以来都是群众就医的“痛点”。对此,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分级诊疗试点将扩大到85%以上地市。
“分级诊疗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体系,放大优势医疗资源效应。”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说,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的分级诊疗就医格局,建设医疗联合体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如何让患者“愿意去”、让基层“接得住”、让大医院“舍得放”?《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完善医联体内部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2017年医联体建设试点全面启动。
四川省构建“医院联盟”规范双向转诊,以16所领军医院构建省部级医院平台,每两个市州以1到2所市级三级医院作为领头医院构建11个市级“医院联盟”,辖区内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全覆盖与上级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逐渐改变“散发联合、散在转诊”带来的无序混乱转诊局面。
“理顺就医秩序‘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所副研究员朱坤说,今后要进一步通过信息化等多种形式推动三甲医院诊疗服务“下沉”“上门”,加快搭建远程医疗等网络,把惠民政策送到老百姓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