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点图中原网> 注册登录

黄河科技学院何以成为民办高校的“传奇”

2017-06-07 09:49:30来源:中原网
字号  

    每所大学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中原网讯 (通讯员王军胜)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这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荣誉,无不凸显着“33岁”黄河科技学院的气质:“创新”书写“传奇”。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持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视为民办高校传奇人物的黄科院创始人胡大白说,“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是我们的心愿。”

    “我很幸运成为创新班的学生”

    “我很幸运成为创新班的一名学生。”黄河科技学院临床医学创新班的张亚雯很自豪。即将到来的暑假,按照学院教学安排,她和其他29名创新班的同学们将到美国免费游学。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张亚雯度过了新鲜而又有挑战的大一生活:专用教室,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博士老师们全英教学。课堂上,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展示;课下,同学们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

    最让张亚雯自豪的是,大一上半学期,创新班30名同学全部通过四级英语考试;在河南省翻译大赛中,26名同学获得奖励。

    临床医学创新班是2016年黄科院新增专业,在学院学习的5年时间里,创新班的同学们每年都会获得学院奖学金。“我们这个专业承载着学院教学创新的重任。”医学院院长黄涛说,“我们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医学创新思维及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创新班诞生的背景是,“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政策契机;郑州升级国家中心城市,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学院借此推进医学教育改革,逐步打造专业品牌,培养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窥一斑而知全豹。实际上,黄河科技学院的“创新创业”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找准定位,紧紧瞄准河南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把大学教育从“象牙之塔”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这是黄河科技学院设置专业的一贯做法。”胡大白表示,33年来,黄河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让每一名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知识,还要学技能,学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据了解,近几年,黄河科技学院主动服务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新设置了物流管理、轨道交通与营运管理、纳米材料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不断提升了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群的建设质量,把学科专业建设推向更高层次,不仅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逐步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目前,学校设有信息工程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设有工学、理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开设土木工程、临床医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65个本科专业,数控技术、护理等35个专科专业。

    而最好的数字会“说话”:33年来,黄河科技学院“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6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用俗语去上最生动的理论课”

    古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黄河科技学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被“专业+创新”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丰富和充实,而老师们各自拥有的出色能力也被学生们津津乐道。

    “同学们,如果买车,你是买高档车还是低档车?”“买高档车,安全系数有了,命保住了,家保住了,辛辛苦苦买的房子也保住了!”顿时,昏沉沉的课堂一片笑声,热烘烘的天气里,大家午休的疲倦一扫而光。

    这是交通学院的王铭杰教授在给2014级汽车服务班的学生上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本来枯燥的理论课,在王教授的讲授下,变得那么有趣!“上王教授的课,很少有人打瞌睡或者玩手机,因为注意力都在他讲的东西里面。”下课后,学生苗小朋和高强告诉记者他们上王教授课的感受。

    王铭杰教课已经快30年了,曾经也为学生不爱听理论课而苦恼过。但是他是一个注重创新和改变的人,就不断摸索适应学生“口味”的讲课风格,把“枯燥的理论课讲活,讲得学生爱听、想听”作为探索的目标。

    创新式理论课堂,依赖于像王铭杰这样的老师们;科研上的创新则由科研人员领衔构筑。

    “要想教好学生,教师自己要有真本事。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定带不出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黄河科技学院新药研发中心负责人说,要通过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通过老生创业带动新生创业,从而将创业教学融入专业教学,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王铭杰是学院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是黄河科技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人才强校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内外高级专家的引进是其中显要的标志。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钟世镇受聘黄河科技学院,这是该校聘请的第四位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根岸英一被聘为终身名誉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鲁枢元教授担纲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实现了学校引进国内外高级专家和著名学者的新突破。

    除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外,黄河科技学院还培育了一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优秀教师等荣誉的教师150余人;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600余人,使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紧密结合。

    创造最美的未来

    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搭建创新的平台,创造实践的机会,这些因素碰撞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样的聚变反应?

    一个现象是:每年毕业季,黄河科技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各家单位争抢的对象,总能早早拿到of-fer。毕业生范献迪就是其中一员,前几天,他刚刚被某知名电器公司录取,该公司在河南地区仅有10个招聘名额。

    而一张黄河科技学院2017届电气专业毕业生王永帅手持14本专利的照片,最近刷爆了朋友圈。在黄河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像王永帅一样,仅2017届毕业生获发明专利的就有150人次以上。

    应用技术学院2013级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张睿,因擅长发明制作被大家戏称为“创新大神”。入校不到两年,张睿已设计制作了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投影仪、电动遥控滑板等10余件科技作品。其中,他发明的仿3D激光雕刻机,填补了国内大学生发明的空白。

    让学生成为“能人工匠”,而不是入了职场就水土不服,黄河科技学院是怎么做到的?

    “培养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项目培养、校企合作都要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引企入校、订单培养、自办实体等形式,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洛明说。

    实际上,有三种“精神”在黄河科技学院备受重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教师将“企业家精神”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工坊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并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将专业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大三以上学生开设高年级研讨课,强化创业意识和综合创新能力。目前学院已开设新生研讨课399门,高年级研讨课313门。

    正是明确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们练就“入世”技能。黄河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学校也因此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广阔而多样的就业空间,是黄河科技学院给人最深刻的印象。2015年9月,新闻传播学院2014届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赵杰成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这也是黄科院第一位进入哈佛读书的毕业生。

    “能够被哈佛录取,这得力于黄河科技学院为我们学习、实践搭建了各种完善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空间,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赵杰说。

    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当一名名黄科院毕业生拿到名校研究生的通知书时,他们内心满怀感恩。

    “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求学,我们都希望为学生们淬炼出一双奋发的翅膀,为自己也为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黄科院院长杨雪梅深情地说。

编辑:杜世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