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集群中原网> 新闻中心 注册登录

河南影视集团开拍《嫂娘》 讲述环翠峪的真人真事

2016-12-14 09:19:46来源:中原网
字号  

电影故事片《嫂娘》开机拍摄

  中原网讯 12月9日,由河南影视集团制作出品的电影故事片《嫂娘》在荥阳环翠峪景区正式开拍。据悉,此电影源自荥阳环翠峪的真人真事。

《嫂娘》剧照

  电影故事片《嫂娘》讲述了“中国好人”河南省道德模范马英信守重诺、善良质朴、孝老爱亲,担负起赡养婆婆,照顾5个憨兄弟生活重担的真实故事。她不怕艰辛,不畏人言,用一生谱写诚信之曲,奏响了人间大爱之歌,践行了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

嫂娘扮演者王丽涵

  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河南电影制片厂。集团成立以来,曾拍摄了《叶问2》、《叶问3》、《中原女警》、《建党伟业》和《清风亭》等200多部作品,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9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3项、中国电影华表奖8项、中国电影金鸡奖3项、中国电视剧飞天奖3项、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12项、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8项等。

嫂娘原型马英

  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曾有11部电影分别入围戛纳电影节、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环保电影节、德国海德堡国际电影节、意大利乌甸尼斯远东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展,共获得国际性奖项11项。(陈朝阳 杨韫泓 熊堰秋)

  附纪实通讯:嫂娘马英

  传说宋朝包拯出生时因面部黧黑而遭遗弃,心地善良的大嫂捡回并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成年后的包拯为感谢大嫂养育之恩,敬称大嫂为嫂娘。

  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环翠峪深山的杏花村就住着这样一位当代嫂娘——马英,她倾心照顾婆婆和智障兄弟43载,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事迹感动了邻里乡亲,传为佳话,被称为当代“嫂娘”。2012年马英被评为“荥阳市道德模范”“感动荥阳十大模范人物”,2013年4月又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日前又进入“中国网事·感动河南2014”年度十大网络人物候选人名单。

  公爹:英啊,我把他们托付给你了

  1971年11月,环翠峪杏花村半山腰的石窑里一盏油灯忽明忽灭,刘庆中的眼睛象将要熬尽的油灯渐渐地失去了光泽,然而他放心不下这个家,放心不下他那五个傻儿。

  他大口吐着鲜血,自知不久于人世,回光返照之际,他无限留恋地看着依然在石窑里打闹的傻儿子们,他有6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刘延明争气在县城上班吃“商品粮”外,其他5个儿子都智力低下,非傻即呆。

  此时大儿还没有回来,儿媳马英的眼睛哭得像桃子。马英和延明5月结的婚,没想到公爹几个月时间身体就垮到这种地步!

  马英的娘家和婆家是上下邻居,公爹和父亲是至交。一天老哥俩凑到一块儿唠嗑:

  兄弟,把你的女儿寻给俺大孩儿做媳妇吧!

  好啊,你挑吧!

  就英吧!

  不久,老公爹就托人说媒定下了这桩亲事。

  两家孩子都很熟悉。马英在家排行老二,小小年纪就吃苦耐劳,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儿时马英对刘家兄弟也很友善,刘家兄弟都称她“二姐”。

  半年前,马英和刘延明结了婚。当时有个亲戚说,马英他爹咋给她找了这个婆家!但马英心里愿意,一来是父母之命,二来延明人本分敬业。出嫁前,老母亲谆谆教导:“二妮儿,到刘家一定要好好待延明他爹娘,还有他兄弟呀!”

  公爹把儿媳马英叫到床前,这个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今后就要承担起自己担起来都吃力的担子,不禁潸然泪下。

  “英啊,爹我的身体就这样了,你那几个傻兄弟我就托付给你了,长嫂比母,别让他们饿着冻着了,夏天有个裤衩遮住羞,冬天有件棉衣不受冻就行……”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照顾好俺这几个兄弟。有我吃的就有他们吃的,有我穿的就有他们穿的。”

  公爹撒手而去,刘家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马英坐在门前山岗的杏树下,望着远山,泪水直流,她不知道完成老公爹的嘱托要付出多少辛劳。

  然而村里有好事者已做了预言:刘庆中一死,马英和刘延明离婚,婆子改嫁,这一家非散不可!

  婆婆:不行,分家吧

  公爹去世半年后,四十多岁的婆婆看拉扯着几个憨傻的孩子实在吃力,就想改嫁撑起这个家。

  婆婆的想法马英不赞同。她劝道:“娘,咱家这赘子大,谁愿来呢!你在家照顾好俺这几个兄弟,我在外挣工分养家,慢慢咱家就翻身了。”

  “不行,分家吧!”婆婆心意已决,任马英怎么劝家还是分了。马英分了一升玉米糁和两间举手就能触到房顶的草房。

  婆婆改嫁了,那篾匠并没有如婆婆所愿撑起这个家,他只是偶尔来住一两天,也并没有给老刘家几个孩子买过什么东西。

  家分了,马英心里虽有怨气但依然帮助婆婆照顾几个傻叔子。虽然婆婆再婚并不如意,马英从不嘲笑,反倒有些同情她。面,她翻山越岭挑着粮食去磨;地,她帮着种;庄稼,她帮着收。这个家,她反而比以前看得更重。

  当翻山越岭摔跤时,当上气不接下气追赶脱缰的牲口时,二十来岁的马英脑子里总会闪过—个念头:这日子啥时是个头儿?!但公公那“长嫂比母”的临终嘱托就响在耳边!丢下担子容易,婆婆咋办?这几个傻兄弟怎么活!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公爹!每每想到这里,年轻的马英就擦干眼泪,爬起来整好担子继续向前走,套好牲口顶着烈日继续耕田。

  晚上,为了公爹"夏天有个裤衩遮住羞,冬天有件棉衣不受冻"的嘱托,马英经常熬夜纺花织布纳鞋底,累得腰酸背痛,丈夫延明回家见此情景又心疼又感动:你要注意身体呀!

  然而在那缺衣少穿、缺医少药的年代,生活是艰辛的,生存是艰难的。刘家老二不幸得了急性黄胆性肝炎,村里的赤脚医生翻开刘二发黄的眼睛,无奈地摇了摇头。

  刘二死了,婆婆为这个傻儿子捶胸顿足,嚎啕大哭。马英跟着掉眼泪,悲痛不已。她请来乡邻亲戚做了口棺材,漆黑,隆重地安葬了这个傻兄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第二年冬天,一家人都下地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刘四又出事了。刘四傻得吃饭不知饥饱,有时甚至走着吃着屙着。那天他烤火时烧着了祆袖,但他疼得只会甩袄袖,结果等到家人发现时,袄袖已燃了一半。马英和丈夫急忙轮流背着刘四翻山越岭坐车到郑州153医院做了截肢手术,前后花了1000多元,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钱大部分是马英借的。有人对马英说:“刘四傻成那个样儿,花这钱值不值!”马英当即顶了回去“再傻是俺兄弟,是个性命,俺不管谁管!”

  丈夫:这帐咋还哩

  傻兄弟还有马英的3个子女慢慢长大了,一大家9口人挤在两孔石窑、两间草房里,十分拥挤和不便。马英和丈夫商量盖房。但因家里花钱的大小事常年不断,积蓄有限。丈夫感到十分为难。

  “借钱也得盖房!咱不能让兄弟、孩子没地方住,让外人笑话咱!”

  盖房的那些日子,马英每天只睡不到两小时,蒸馍、做饭、搬石头、和灰,忙里忙外,晚上躺在床上浑身疼痛。

  石头土坯混合的两层楼终于建成了,在老宅犒劳帮忙的乡亲时,马英却找不到了丈夫,最后发现他一个人愁容满面躲在新房里。

  “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憨的憨,傻的傻,这几千元帐咋还哩?!”

  “怕啥,有你上班挣钱,有我在家种地,再喂头牛养几只羊,要不了几年,咱这点帐就还完了!”马英的坚定让丈夫也看到了希望。

  1991年,马英张罗着把婆婆和兄弟们接到新家。婆婆考虑到马英当年盖房自己没有帮多大忙就不愿搬。

  马英拉着婆婆的手动情地说:“娘,您什么时候都是俺婆婆,兄弟们再傻也是俺兄弟,咱们啥时候都是一家人!”一席话说得婆婆掉下了喜悦的泪水。

  傻兄弟刘五:姐,你还回来不

  刘六相比其他几个傻兄弟不算傻,但比常人又有点“二”,好惹事。一次走亲戚前脚刚回到家,后脚亲戚就撵上门来,原来刘六拿了亲戚家的钱。

  一位乡亲发现刘六经过他家后放在院里的一根撬棍不见了,最后马英在刘六的房间里找到了。象这样“没有技术含量的偷窃”,刘六时不时就会惹几起,每次马英都要向恼怒的失主道歉,都要哄着刘六拿出来还给人家。失主上门往往语中带刺,马英和婆婆一起百般劝说,刘六却旧习难改,为此马英伤透了脑筋。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在一天天好转,马英的子女渐渐长大,陆续参加工作组建了家庭。2001年,丈夫延明退休了,孙子出生了。为了城乡兼顾,马英和丈夫轮换了“岗位”,马英到城里照看小孙子,延明回老家照顾老娘和兄弟。

  幸福闲适的生活对马英来说却往往是短暂的。2001年刘六因为喝多了酒在一次车祸中受了重伤,马英和丈夫延明轮流在医院照看。期间延明在医院又查出是癌症晚期。得知丈夫患癌的消息,马英感觉像是晴空霹雳,险些昏倒。她清楚地记得2006年正月十六刘六去世,三月二十九丈夫延明去世。不足百天她亲手操办了两场白事,送走了两位亲人。特别是丈夫延明的去世,让她失去了心中的顶梁柱和靠山。

  丈夫安葬后的第二天,马英领着儿女到坟上洒泪祭奠,之后抱着幼小的孙女和儿女们一块儿返回城里,八十多岁有些痴呆的婆婆和憨傻的刘三、刘五一直送到村口,临行之际,平时不爱说话的刘五突然怯怯地问马英:“姐,你还回来不?”

  马英:我要回老家伺候你奶奶叔叔

  家庭的这一次变故,给马英带来了无限的悲痛,乡邻亲戚中不少人善意地劝她:“没她孩儿了,你是媳妇,你管她干啥!”“孙女儿需要你照看,你照看他刘家老少二三十年啦,也该享享清福了!”

  但马英知道如果自己享清福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痴婆婆和傻叔子就要受罪了。公爹那“长嫂比母”的临终嘱托使她下定了回老家的决心——我不能放弃和抛弃这一家人。

  “我要回老家伺候你奶奶叔叔!”

  儿子儿媳女儿都非常理解她的决定。

  马英的儿子女儿从小就和奶奶叔叔生活在一起,母亲的言传身教、家庭的多灾多难使他们倍加珍惜亲情,养成了尊重长辈的习惯。懂事之后,他们从不认为家有憨傻的叔叔丢人难堪。村里演电影、唱戏,马英的儿子总是领着傻叔叔们一块儿去看。村里人家办事请客,马英的儿女必定带着憨傻的三叔、五叔去赴宴,而且一定先盛一碗菜放在左撇不会盛饭的五叔手边。参加工作后,马英的儿子不时开车带两位叔叔到刘河镇吃他们爱吃的烩面。

  马英要回老家了,朝夕相处的小孙女舍不得让她走,拉着奶奶哭得象个泪人。想到妈妈即将面临的辛劳,儿女们也是泪水涟涟。

  回杏花村的路上,马英泪流不止:孙女啊,别怪奶奶狠心,奶奶在老家的责任还没尽完啊!

  病友:八成是妮儿,不是媳妇

  伺候老人需要功夫和耐心,常有“百日床前无孝子”之说。

  马英的婆婆85岁之后已有些老年痴呆,大小便经常失禁。马英象照顾婴儿一样定时提醒婆婆吃饭、睡觉、大小便,衣服脏了及时换洗。冬天,她专门给婆婆做了4条棉裤,一旦发现脏了及时更换清洗,保持婆婆身上清爽。婆婆有个头痛脑热,马英就及时开着三轮车带她到环翠峪卫生院看医生。

  如不见好转,就立即叫回儿子开车把婆婆送到市医院。婆婆行动不便,马英就小心地抱着她上车下车。住院期间,马英端茶喂药、擦屎端尿,翻身捶背,累得腰酸背痛也亳无怨言,对婆婆依然是温言软语、顺心顺意。

  同病房的病友背后议论:八成是妮儿,媳妇儿哪有恁尽心的!当得知马英是媳妇时,都啧啧称赞:真是好媳妇儿呀!这老婆儿真有福啊!

  马英的婆婆91岁高龄去世,临终前虽不能说话却拉着马英的手不放,马英知道婆婆放心不下两个儿子,就对婆婆说:“娘,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刘三、刘五的!”话说完,婆婆眼角沁泪撒手而去。

  这一年,刘三56岁、刘五48岁,两兄弟身体健康,但智力低下,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穿鞋不分反正,鞋带不会系;比较任性,爱怄气。

  刘三怄气的表现是离家出走。他爱看戏,一听到远处喇叭响,就认为那里要唱戏,非去看不行。马英知道那是办喜事的人家放的音乐,但怎么解释怎么劝都不行。头天晚上嚷着要看戏的刘三那天一早不见了,马英急忙请亲戚乡亲分头去找。从早找到晚均未发现刘三的踪影,马英心里十分焦急,心想要是兄弟丢了,可怎么向死去的公公婆婆交代!第二天早上就在大家又要出发去找人时,忽然隐约听到从山岭上传来阵阵哭泣声,大家循声找到一棵大树下,发现正是怄气离家出走的刘三。马英百般哄劝,刘三才转啼为笑回了家。

  象这样的“跑”,刘三每年要出现一两次,马英都要求亲告友找回来。

  刘五不“跑”,怄气的表现是“打哑谜”,躲在山上的灌木丛中一声不吭,等到马英长一声短一声喊累了、不喊了,刘五以为没人搭理他了,才极不情愿地答应一声,从灌木丛中扭出来。时间一长,马英练就了洪亮的大嗓门。

  马英知道照顾智力存在障碍的人必须用发自心底的爱心和超乎寻常的耐心。

  鞋带开了,两个小叔子往往是把脚往马英面前一伸,“带开了!”马英连忙把鞋带仔细系好。去年夏天,马英看到刘五走路趔趄,发现他的裤头烂了,出汗之后把大腿根儿磨烂了。马英象对待孩子一样,用水把受伤处洗净,扑上爽身粉,换上买来的新裤头,经过几天的悉心处理,刘五的伤终于好了。

  两个小叔子每月必须理一次头发。头发一长,两人就在马英面前哼着“剃头!剃头!”,也不管马英忙闲。每当这时马英就耐心地帮他们洗头、理发、刮胡子。由于两人的发茬硬,马英用坏了3把手推剪,今年她干脆买了把电推剪,在给两位小叔子理发的同时定期上门义务给全村老年人理发。

  刘三、刘五饭量奇大,每人一顿饭需要两碗捞面条,一篮馒头两天就吃完了。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和不误农时,马英硬是学会了犁地、耙地、耩地这些庄稼汉老把式才会的技术活儿。八块靠天收的岗岭薄地每年都能收获两三千斤粮食。至今在环翠峪方圆几十里会这些庄稼活儿的妇女仍只有马英一个人。

  马英知道,自己终有无能为力的那一天。为此,她有意识地教两个小叔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力争自食其力。马英买来一头牛两只羊,指导刘五慢慢学会了放牛喂羊,手把手教会刘三学会了做汤面条。这样当马英有事不在家时,两个小叔子一两天内还不会挨饿。

  小孙女:奶奶,我想你

  美丽的杏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含辛茹苦43年,马英打了7口棺材,送走了公爹、公婆、大伯、丈夫和三个小叔子。

  “心里没有闲过” 的马英如今年逾花甲,经历了太多的悲痛苦难,已感到有些心力交瘁。虽30公里之隔,却难儿孙常绕膝。儿女们都很孝顺,经常买些好吃的给她和两个叔叔带回去,农忙时节回家分担她的辛劳。孙女也慢慢长大上中学了,每星期都要打来一两次电话和奶奶聊聊天,有时忍不住会问:“奶奶,我想你,你啥时候回家住呀?”

  什么时候能回到城里安享天伦之乐呢?马英对儿女们说:“长嫂比母,照顾好你们的两位叔叔是我答应你爷爷临终前的嘱托。什么时候我照顾不动了再把他们送到养老院,到那时你们再照顾我吧!”(徐法林)

编辑:贾跃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