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撬动贵州扶贫开发?

2016-07-08 12:00:24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中外媒体贵州行:揭开生态扶贫、绿色发展的“贵州路径”

    如果不是一个多月前“搬了次家”,住进100多平米、宽敞明亮小区房的熊仕国应该想不到,年过半百的他还要重新学习使用洗衣机、抽油烟机;如果不是村里集体搞起了生态乡村旅游,世代以种茶为生的徐学良,也不会搞起“幸福部落”乡村餐馆,自然也想不到每天迎来五湖四海的游客,能为他带来比种茶更为丰厚的收入。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贵州农民,是如何搬出穷困封闭的大山,走上了脱贫之路;守着美丽乡村的村民,是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抱团开发,共同富裕?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前夕,7月5日至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贵州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外记者采访活动来到了遵义市播州区、湄潭县,赤水市等地探访,揭开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的“贵州路径”。

    易地搬迁住新居 精准扶贫兴生活

    今年47岁的熊仕国,原本是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柑子树村一名普通农民,土地的贫瘠、村落与外界的封闭,每天在庄稼地里起早贪黑,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也无法满足一家四口的温饱。

    2015年10月,遵义市播州区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反复摸底核查,全区3719户14738人为搬迁对象。单独规划的226套播州区白龙社区小高层步梯房,安置了来自4个镇、15个村、26个村民组的36户170人。这其中,就有熊仕国一家。

    熊仕国一家四口和其余166名村民已经入住了位于遵义市播州区白龙社区

    池塘小亭、花草葱郁,绿树成荫的小区里早已铺设好了沥青马路,优美的绿化环境点缀着一栋栋新房。离开祖辈生活的山区,刚搬进三室一厅小区房不久,熊仕国就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月收入3000元的工作。

    这得益于播州区在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的同时精准落实就业岗位——区域工业企业就业一批、购买服务项目就业一批、技能培训就业一批、工地务工就业一批、劳务输出就业一批。

    6月23日,在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安置点白龙社区主办的“2016年遵义市播州区精准就业脱贫现场招聘会”上,先期入住的170人中,有45人找到了工作。熊仕国的爱人则找到了一份“每月1600元”的小区保洁员工作。这在过去几乎是熊仕国一家人一年的收入。

    抱团开发的美丽乡村“守”来了金山银山

    连位于村落中心的派出所警务室,也以五颜六色的外观融入了“七彩部落”

    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经营乡村作为乡村升级发展的突破口,位于湄江河畔金花村的“七彩部落”,则给出了一个美丽乡村抱团开发的典型案例。

    从民居开始做起,潭潭县金花村摒弃了传统青瓦白墙黔北民居的形象,将村落每间民居的墙面刷上了七彩的颜色,“金花村”变成了“七彩部落”,曾经祖辈以种茶为生的徐学良,在“七彩部落”也里搞起了乡村餐馆。

    去年5月底“七彩部落”开园,徐学良的“徐记大食堂”餐馆正式开门迎客。开业半年时间,乡村餐馆就高朋满座,每天迎来五湖四海慕名而来的游客。

    “今年春节正月初二,一天内接待了80多桌客人,单日营业额超过了3万余元。” 徐学良说道。

    便利的电子商务也入住了幸福的“七彩部落”

    像这样的乡村餐馆,如今在“七彩部落”已有15家,另外村落还开起了乡村客栈、酒吧、超市,特色小吃店等。

    不仅如此,包括徐学良在内的村民们还以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作社为平台,集体搞起了生态旅游公司,自愿将茶园、古树、民居、山林等通过合作社打包作为公司“生态股”,用于全村旅游发展基金。全体“村民”变“股民”,实现就地经营乡村。

    2015年,“七彩部落”人均纯收入达16400元。乡村旅游由此撬动。

    赤水凤凰沟的“绿色方程式”:护航生态、富裕百姓

    青山绿水红花的“十谢共产党发祥地——田家沟”

    如何让百姓共享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贵州赤水凤凰沟,大胆探索出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系整治+生态修复+人居改善”的绿色方程式,护航一方生态的同时,富裕了一方百姓。

    以赤水竹海出名的楠竹搭建成的大门,公园四周环绕郁郁竹林,踩在彩色沥青铺设的步道上,一股花香飘然而至……7月6日下午,由新华社、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等十余家中央级媒体和部分贵州地方媒体组成的中外媒体采访团,漫步在赤水天台镇凤凰湿地公园核心景区“黔北四季花香”,感受到了名副其实的鸟语花香。

    不过就在几年前,这里可不是这一派景色宜人、乡村恬静的景象。

    由于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相对高差大(最高海拔1049米,最低海拔300米),凤凰沟流域因人多地少,农作物单位产量低,过度开垦,地域生态被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涝旱灾害时有发生,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3000多元,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来,赤水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开辟了水土保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W·E·H”模式。通过水系整治(Water system regulation),促进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实现人居改善(Habitat improvement)。

    现在的凤凰沟流域,小流域内水土流失为零,年均土壤侵蚀量减少2.94万吨,减沙率达96%以上,各项措施可有效拦蓄地表径流39.26万立方米,林草植被覆盖率由71.1%提高到73.83%。

    变化随之而来,村庄变公园、田园变乐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客栈……生态环境的蜕变,让凤凰沟流域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240元到2015的10120元,2016年预计达到15000元以上,实现“两年番翻”目标。

编辑:闫志阳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