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虚拟蓝海博弈!哪类公司更有竞争力?

2016-05-20 13:10:39来源:中原网
字号  

    172年后,一场在全行业蔓延的颠覆式革命撼动了古老的《经济学人》。

    5月10号,伦敦出版业巨头《经济学人》用一系列视频展示了移动应用的发展前景。这家以严肃著称的老牌杂志不仅在去年成立了影业公司,还要通过VR技术来拍摄叙事纪录片,跳出原有的政治、经济话题,企图彻底颠覆自身传统形象。

    有人说,如果读懂莎士比亚需要两万词汇量,那么想读《时代》起码两万加,而从《时代》到《经济学人》,差了一个高中生和博士后的距离。VR技术,无疑将把这个高冷的杂志带到地面上来,将小众之美幻化成普罗大众的艺术。

    虚拟现实技术,这个从20C70S被提出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所熟知,到去年8月为止,全球100强企业就已超过一半涉足VR,而二十年前被雪葬的VR产品,也在2016年正式地开启了它的元年。

    一、蓝海战术

    在一类新技术兴起的时候,有三类公司对它最感兴趣,可以概括为创业者,受冲击者,和资本巨头。

    放在VR领域,则是拥有技术和梦想的虚拟现实创业公司、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手机公司,以及既无相关技术、又不受到任何威胁、但急于借此分一杯羹的资本巨头,如BAT。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在VR技术最早发端的美国还是在几乎同时发迹的中国,虚拟现实热潮都是由创业公司领头打起来的。

    在美国,虚拟现实创业公司Oculus,早在两年前就凭借一款并不成熟的开发者版本机器,被Facebook以20亿美金收购,其创始人帕尔默·洛基还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在中国,同样是一家创业公司,蚁视科技,在全球知名众筹网站kickstarter获得全球几十个国家粉丝超过26万美元的众筹资金,打破了中国项目在海外的众筹记录,成为引爆中国VR界的明星企业。

    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热潮,让VR被看作是继PC、手机后的下一个移动终端平台,因此,手机厂商也早早扎堆布局,这和当初手机兴起时PC巨头开始发力手机行业是一个道理,可以视作是一种恐惧驱使下的被动努力。

    其中,三星、索尼、HTC等手机大厂早有布局,其中三星的Gear VR和HTC的Vive VR都成了后来者争先模仿的对象,而索尼也是凭借性价比和旧有的PalyStation粉丝,在VR领域略领风骚。而HTC更是在手机行业一路下滑的情况下,全盘押注虚拟现实,称“如今我们变得更加现实,HTC会将精力投入到更多的领域。智能手机虽然很重要,但现下其重要性已经无法和智能穿戴设备与VR设备相比了。”此外,华为在这个月的荣耀发布会上,一改以往“够用就好”的态度,推出搭载2K屏的荣耀V8,就是为了配合一同推出的荣耀VR眼镜,能够获得更好的VR体验。中兴也表示在下月AXON新品发布的同时对外发布首款VR产品。

    反观资本巨头,BAT中,一向慢热的百度一反常态地积极主动,早在去年年底,百度视频就宣布进军虚拟现实,上线了VR频道;不甘示弱的腾讯紧接着在Tencent VR开发者沙龙上正式公布了Tencent VR SDK及开发者支持计划,并暗示虚拟现实系统特殊的架构使得内容的设计不再需要依赖硬件本身,而是倚靠于公共的开发平台,且大多直接采用游戏引擎开发。后来居上的阿里巴巴一出手就是52亿人民币的大手笔投资,今年2月,阿里以7.9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亿元)投资美国增强现实创业公司Magic Leap,紧接着又宣布成立VR实验室,打算联合商家建立世界上最大的3D商品库,加速实现虚拟世界的购物体验。

    转眼间,这一片死海已经成了蓝海,并且正在血腥厮杀中向红海过渡。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哪类公司最有优势?

    看Oculus就知道了,在VR厂商集体发力开辟市场、寻找融资、建立品牌的艰难时刻,Oculus却凭借一场收购早早地成为了PC端VR的明星产品,甚至有机会成为标准制定者。而它与三星合作推出的GearVR头盔(三星提供显示屏技术,Oculus提供VR技术),也成为移动端的VR样板。

    反观三星,纵使拥有全世界最完备可靠的供应链体系,终究也只是一家硬件制造商,想要凭借VR另建生态显然力不从心。在这场竞争中,三星最大的优势,充其量就是凭借其在显示屏领域的核心技术壁垒,最终成为中游零部件提供商和代工厂,而凭借Facebook建立起完整生态平台的Oculus,才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笔者认为,在这个时候,占据了技术优势的创业公司,一旦获得资本力量的支持,将成为最有潜力的未来巨头。

    VR领域融资有些奇怪的现象,资本巨头总喜欢把橄榄枝抛向外国的创业公司。

    例如,今年二月,在瑞士,VR初创企业MindMaze宣布,获得由印度Hinduja集团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也达到11亿美元。MindMaze也成为第五家融资上亿美元的VR和AR企业。

    在硅谷,去年7月,AltspaceVR 宣布获得 1030 万美元 A 轮融资,领投者中包括此前已参与天使投资的腾讯。9月,Jaunt VR 获得约 65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领投者之一。

    在中国,有没有融资额可以与之匹敌的创业公司?

    去年12月,蚁视科技获得A股上市公司高新兴3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在创业公司中拔得头筹,融资后,蚁视估值达8.3亿人民币。继创下“中国项目在海外最高众筹记录”后,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

    二、技术硬实力

    获得了资本力量的支持,就可以悠哉快活了吗?远非如此。

    在笔者看来,创业公司要想真正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要有“持续的资本输入+过硬的技术+好玩的故事”。资本方面暂不赘述,且行且分析。笔者想详细从后两方面进行分析。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这个世界划分为不同的平台,VR技术成了有望撬动已有平台格局的新技术。Oculus正在依托硬件在做自己的内容平台;三星依靠GearVR终于有了自己的移动应用商店;HTC在开发者大会上宣称要推出自己的内容服务平台;腾讯每次发布会都会讲到自己的VR战略、平台与生态。

    但在笔者看来,没有核心技术的“生态”、“平台”都是耍流氓。

    目前,VR头显的硬件技术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分辨率、可视角度、刷新率是三大性能指标,人体工学涉及用户佩戴舒适问题也异常重要。这些,才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观传统的显示技术,包括谷歌眼镜、Oculus,都只能显示出一个固定的显示平面,因而焦点是固定的,这种显示方案,从根本上不太适合用户长时间观看,就像3D电影一样,是不适合长时间观看的,因为它从对焦这一人眼的自然反射角度来说,是一种反人类的技术。因此MagicLeap近一年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抹黑Oculus,说他们这种显示方案是“不OK”的。

    而在这一方面,蚁视CEO覃政提出了复眼光学技术,可以同时呈现多个显示平面,因而能够显示出具有连续体积感的实体,在空气中真正产生全息的效果。目前蚁视的光场显示技术,可以在人眼前方,最多同时显示从近到远依次叠加的10个平面。

    蚁视早在2014年底的发布会上,已经展示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只是以当时的生产工艺水平,产品很难大规模量产,因此一直在等待。而覃政在2012年3月提交的这个专利申请,也是第一件中国专利申请,并于2012年9月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国际专利申请,这比国外一些竞争对手在申请时间上略早。

    如今,蚁视科技平均每个月都会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交五六件专利申请。截至目前,蚁视科技已提交相关专利申请超过8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5件,其中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专利17件,外观设计专利7件。

    正是因为在核心技术方面的积累,使得蚁视可以回避大部分VR产品的通病——外观造型太大、产品笨重、交互设计单一,也吸引来了挑剔的艾斯林格作蚁视下一款真正应用复眼光学技术的产品设计师。

    艾斯林格是谁?

    他是青蛙设计公司创始人,英国皇家荣誉设计师,国际顶级工业设计战略大师,工业设计领域教父级人物。1982年艾斯林格与乔布斯合作,设计苹果Ⅱc型计算机,开创了新的个人电脑市场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苹果的设计至今依然沿用沿用艾斯林格制定的设计战略。

    他被誉为高科技设计领域的首位超级明星,对此类高科技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虚拟现实技术刚起步就有所关注,只是碍于产品笨重,不符合他的美学理念,一直没有涉足。他一直在寻找的,也是一项可以把现有VR产品外观变得更轻薄的技术。而蚁视的复眼光学技术刚好跟他不谋而合,也因此开始涉足VR领域。

    相比市面上较为雷同的笨重VR设备,一旦能有明显的差异性,必然会吸引不少目光。再加上有故事的男同学——艾斯林格的加入,在目前中国的创业公司中,蚁视是唯一一家集齐“持续的资本输入”、“过硬的技术”、“好玩的故事”这三大指标的创业公司,然而,却也获得了不少质疑。

    三、娱乐化打法

    当今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大娱乐化的大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有着全然不同的个性。

    一方面,与其他终端产品的核心用途有所不同,PC侧重于办公,手机侧重于通讯,而虚拟现实从一开始,就是侧重于娱乐——游戏和视频是引爆虚拟现实的两个核心用途。因此,它的产品宣传策略也与传统科技产品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PC和手机作为两个具有直观体验的设备,易于分享,而虚拟现实设备,需要佩戴在眼前,完成完全个人化的体验,本身不利于传播和分享。就更需要开放式的体验来普及。

    在虚拟现实创业公司中,每家风格迥异,有一家异常高调。无论是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还是在美国硅谷举办的英伟达开发者大会(GTC),不管是在海南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还是在上海举办的Unity2016亚洲开发者大会,都出现了蚁视的身影。

    其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蚁视CEO覃政与高通、三星、乐视、台积电等VR相关的制造厂商、内容厂商展展开讨论,并使用VR产品与台上嘉宾玩起了“灵魂互换”的互动游戏。塔塔咨询(TCS)亚太区总裁Girish RAMACHANDRAN佩戴装有手机的蚁视便携式VR眼镜,用数据线连接覃政手持的VR相机(相机正对嘉宾)。据Girish RAMACHANDRAN介绍,通过眼镜观看外界,临场感十分强烈,而且他的身体仿佛换成覃政的身体,太神奇了。

    不仅如此,在国内的诸多节目中,也出现了覃政的身影,2015年11月,CCTV1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现场VR录播,录制导演陆川开讲的个人导演创作经历。并让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当场体验了蚁视头盔。

    如此高调的行为也吸引来了很多批评,其中不乏赚眼球、卖噱头的声音。

    但在笔者看来,VR本就是场景化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创始人,这种个性化、娱乐化的打法,既能提升公司声量,又能撬动产业链氛围,甚至可以继续吸引资本的注意力,进入正循环。又有何不可呢?

    更何况,收购了Oculus的扎克伯格,每天也在扮演着首席公关的角色:在二月份的MWC展会上,产假中的扎克伯格为三星Gear VR站台,会见中国领导人、雾霾天在天安门跑步、登长城,甚至曾请求习大大为自己的女儿起个名字⋯⋯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上,在与马云的对话中,他甚至直言:“接下来的一个产品是类似智能手机应用的产品。现在智能手机应用会有更多形态。可能5~10年之后,VR手机也会成为市场主流。马云可以帮忙卖我们的产品吗?”

    至少,对于电视机前的那些对虚拟现实并没有更多了解的观众来说,主持人撒贝宁的动作和表情,试戴者的描述,才能让人对其有着更立体的认识,在这方面,泛娱乐化的宣传无可厚非。而这,也是公司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虚拟现实技术还处在开局之年,笔者信奉富士通公司山本卓真的一句话,想要具备突破力,务必在专精的领域深入扎根才行。同时,笔者坚信,这个全新的领域,没有老师,坚持自己的个性,软硬兼施,才能有所作为。

编辑:闫志阳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