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李潇潇)2016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我市启动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经过40多天的努力,2016年4月21日,郑州市通过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成功入围2016年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此次试点城市申报,在国家层面共分资格审核和竞争性评审两个环节。为提升优势,我市整合资源、深挖潜力,扎实开展申报准备工作。经省级推荐,近30个城市参加了资格审核,最终20个城市进入竞争性评审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我市成功跻身2016年地下综合管廊15个试点城市之列。
先行先试经验丰富 基础工作扎实完善
2000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总理亲自主导规划建设郑东新区,前瞻性的在CBD副中心规划了综合管廊。2010年,郑州市开始先行先试建设综合管廊。目前,郑东新区3.2公里、经开区2.2公里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2.0公里、航空港区6.1公里项目正在建设。超前规划预留20条主干道穿越南水北调管廊位置,其中,航空港区郑港三路穿南水北调管廊已建成投运。先行先试的建设经验,为我市申报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我市率先完成570平方公里、总长度2.3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探测,建立了三维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摸清”了管线底数。2015年,编制完成都市区水、电、气、暖等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并以此为基础,编制完成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均获得了市政府的批复。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较为完善的管线信息系统和规划编制体系,是科学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先决条件。同时,我市各相关部门还建立健全了建设管理、安全管理、有偿使用等配套的规章制度,为综合管廊有序建设、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相关部门联动推进
国家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吴天君书记、马懿市长针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试点申报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为充分了解国家对管廊建设及试点城市申报的政策和要求,省委常委、郑州市市长马懿,郑州市委常委、郑东新区党工委书记张建慧,郑州市副市长张俊峰等省、市领导同志,带领市规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多次赴北京向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汇报对接,为我市管廊建设及试点申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列为重点工作。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我市立即响应,于2016年3月4日,召开全市范围的动员会,全面启动试点申报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申报工作还得到了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和全面指导。
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发改委、市物价局、市人防办、市安监局和各区、各开发区以及市投办、郑发投、公用事业投资集团、市规划院、北京城建院、中冶公司、大岳公司等多家单位,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集中办公,协同、有序推进申报工作,保证了申报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反复筛选试点项目 认真编制申报材料
为择优选取试点项目,工作组对已建成及在建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进行逐一梳理,并深入分析2016年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特点、特色,研究确定具有示范性、推广性的项目作为试点申报项目。最终确定了8个项目,总长约44.1公里,总投资约59.5亿元,分为旧城改造、合村并城、新区建设三类。同时,还在电力、移动、联通、电信、华润燃气等管线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初步签订了入廊协议。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编制符合申报要求且有说服力的申报材料,是申报成功的关键之一。工作组历时40余天编制完成约16万字的申报材料,收集了100余份相关文件形成文件汇编,并深入征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投融资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建议,认真修改完善申报材料。按照要求及时上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接受资格审核,最终郑州市顺利通过。
全面展示郑州优势
4月21日,我市由省委常委、市长马懿带队,副市长张俊峰以及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答辩团队,代表河南省在北京参加竞争性评审。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派相关领导同行指导。省委常委、市长马懿,副市长张俊峰亲自进行现场答辩,从中央领导殷切期盼、城市地位稳步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先行先试经验丰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等五大显著优势条件,重视程度“高”、管线底数“清”、规划指导“实”、建设思路“明”等四项扎实基础工作,以及组织保障协力、制度保障得力、资金保障给力三大有力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郑州的优势和特色。最终为入围试点争得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