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面对面》栏目用近半小时的时长报道了王宽家的事迹
中原网讯(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秦华/文 李焱/图) 昨日21点30分,央视新闻频道名牌栏目《面对面》播出了《王宽:卖唱救孤》专题节目,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近半个小时的时长,详细报道了王宽的感人事迹,再次带观众重温了王宽栉风沐雨17年养育6名孤儿的大爱故事。
全国观众通过荧屏了解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更多、更生动、更详实的感人事迹,更多地了解了这个“大爱郑州”的“王宽家”故事。
《面对面》主持人
“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
王宽
“我很激动,也很高兴,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
昨晚的节目在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一段纪实影像中徐徐展开。
解说上显示:“2016年2月14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揭晓,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为抚养6名孤儿茶楼卖唱10余年,被授予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面对面》主持人古兵问王宽:“我在颁奖现场看到您和爱人举着奖杯和鲜花的时候,其实眼里是有泪水的,当时的感觉怎么样?”王宽说:“我很激动,也很高兴,大家对我这么认可,这是最大的荣誉,最大的奖赏。想想这17年确实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劳累累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这一路走来,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帮助,提起这些往事,王宽记忆犹新。
《面对面》主持人
“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
“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恨不得给我跪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节目中的解说词这样介绍王宽:“王宽,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出任河南省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妻子王淑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豫剧演员。1998年夏天,刚刚退休的王宽和妻子王淑荣回周口市淮阳县老家探亲, 就是这次探亲,开始了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历程。 ”
主持人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育孤之路?
王宽回答说:“好多小孩都到院里去玩,其中有一个孩子叫袁钱粮,脏兮兮的,老想跟我们套近乎,看着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个孤儿。在我们说话的时候,他把奶奶领过来了,老太太说,‘王宽啊,你可回来了,可怜可怜俺,把这个孩子养大,我不一定哪天就死了,这个孩子可怜,你们行行好,给他一碗饭吃,我死了我都忘不了你。’”再提起当时的场景,电视上的王宽仍忍不住流泪,他说,看着袁钱粮的奶奶拄个拐棍,气喘吁吁地,恨不得给自己跪下,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镜头上解说:“见到了9岁的袁钱粮之后,在村民的带领下,王宽和王淑荣又见到了另外4个孩子,这4个孩子和袁钱粮一样,缺乏父母照顾,有的面临失学的危险,有的已经辍学。考虑到自己家中还有一个患有渐冻症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外孙王海龙,最后,夫妇俩带走了已经12岁、学习上实在耽误不起的汪海波,并当场替3个还没辍学的孩子交了学费。”
《面对面》主持人
“为什么是‘救’?”
王宽
“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只有救才有希望”
当采访中王宽说“我要收养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他们”时,《面对面》主持人古兵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追问:“为什么是‘救’?”王宽回答:“那些孩子都失去了监护人、抚养人,有的已经辍学,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王宽回忆说,当时他们夫妇二人为三个孩子交了1500元的学费,孩子们哭着说“可有人救俺了,可有救星了”,这样的场面带给王宽夫妇很大的心灵触动,他意识到“只有救才有希望,我就想要救这些孩子”。
“那头,那脸,穿那衣服,补丁摞补丁,脸脏兮兮的,一见人不敢看,光哭,那个哭声,那个眼神,和平常的孩子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没有父母亲,那个情况发展下去,孩子能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前途太暗淡了。”
“虽说只是把汪海波带回了郑州,但王宽和王淑荣一直牵挂着身在淮阳的其他几个孩子。他们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件乐器,找老师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有个一技之长,寒暑假也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但这样的状态仅仅维持了1年多时间,2000年,留在淮阳的4个孤儿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彻底没人监护。”得知此消息,王宽、王淑荣决定把孩子们接到郑州,“这些孩子必须要救,你不真心实意地去救,半途而废,你救他们一年两年有啥意思,干脆弄到郑州,这些孩子也没希望了,没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面对面》主持人
曾经的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家,为了救孤养孤,走上了茶楼卖唱的路
王宽
挣不到养孩子的钱,我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面对面》解说:“王宽的家是一个10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前,王宽两口子、王宽的岳母以及外孙王海龙4个人一起住还过得去,但一下子又增加了5口人,房间顿时拥挤起来。”老两口决定让男女孩分开打地铺。住的问题勉强解决了,费用问题随之而来。加之王宽夫妇同时还资助着老家一个与外孙一样患有渐冻症的孩子,这么多孩子的吃、穿、看病、上学,仅靠王宽夫妇每月三四千元的退休金,实在无法维持。
王宽的夫人王淑荣说:“我们家那时候12口人,加上我母亲、外孙要看病,王海龙那时候吃中药,一个月最少就要三四千块钱,开销太大。”后来王宽决定出去挣钱。央视记者古兵说:“您在当地也是知名演员。”王宽接话:“什么知名不知名,什么团长不团长,什么艺术家不艺术家,当时我就把它抛在一边了,为了挣钱我就去唱。”
电视上采用现场采访与原景重现的方式再现了王宽“茶座卖唱”这段心酸的经历。“当时我想,自己是个名演员,演唱水平没问题。只要能把钱挣到手,我也不在乎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了。”然而,令王宽始料未及的是,茶座有茶座的市场规律,老同志、老艺术家的戏少人问津。
“那时我几乎每天剃光头,坐冷板凳。”这个被常香玉评价为“一个难不倒的演员”的老艺术家,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郑州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收获更多的却是冷落和白眼。
“我唱了一辈子叫得响的戏了,到这儿点不上戏,遭到冷落。时间一长人家看不起你啊,说这老家伙咋还不走哩,每天在这儿干啥哩,也点不上戏。那些冷嘲热讽听得太多了。”王宽说,那段时间,他骑个车子回家都没有劲,比打脸还难受。
电视的这段解说再现了当时王宽夫妇面临的窘境:“有时候,同样是著名豫剧演员的王淑荣也不得不走出去挣钱。”王淑荣说:“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干,那时候就想着挣钱。有人来跟我说,白事你上不上?为了挣那20块钱,我说上,那时候也不知道羞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