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佩兰,到陇海大院,再到王宽,大爱之城郑州,连续三年,“诞生”三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是河南的骄傲,更是郑州的荣光。大爱温暖郑州,出现这样的城市现象,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有着怎样的地域与传承原因?对郑州城市形象有着怎样的影响?又将如何提升城市的软实力与竞争力?今天上午,河南省、郑州市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他们的思考与回答。
2月18日上午,“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理论研讨会,在嵩山饭店召开。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丁素,郑州大学教授、博导辛世俊,郑州大学教授纪德尚,河南大学教授马进举,黄河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赵会利,郑州师范学院科研处长、教授王永恒,郑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赵林,中州大学副教授张豪等专家学者,以及十多位市民代表,围绕“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围绕郑州市连续三年涌现感动中国大爱人物,围绕郑州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中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诞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城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与会专家与市民代表一致认为,“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是传统文化至善至美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是中原文化浓缩大爱精神的郑州见证,是河南省、郑州市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从“气球奶奶”的自强不息,“西瓜哥”的艰辛守护,“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爱心涌动,再到三年连续诞生三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郑州好人好事一再涌现,得益于郑州市全体市民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郑州报业集团《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等现代媒体,对好人好事、精神文明建设矢志不移的发掘、发扬。大家一致认为,郑州报业集团连续三年成功推出了三位“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弘扬“郑”能量、正能量,见证了这家勇担当、负责任、接地气的媒体真诚、朴素的坚守。正是因为郑州有这样一家扎根郑州、发掘郑州、颂扬郑州的媒体,大力宣传、持续弘扬,从生活点滴中发现人性之美,从平凡大爱中提炼城市精神,才连续三年推出了3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郑州这座大爱之城为国人所知、世人所知。
与会专家与市民代表一致认为,“大爱之城 郑州现象”作为一种“正能量”,提升了郑州人、河南人在全国以及更大范围的整体形象,提升了郑州市的城市品质和品牌形象,增强了郑州跨越发展的实力、协调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