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吴书记讲郑州故事 告诉一个你不了解的郑州

2015-12-04 18:10:07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三、突出“三大主体”工作,我们从2012年开始,明确了郑州的“三大主体”工作,即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

郑州机场2期候车厅

    新型城镇化引领方面,我们牢固树立“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突出“四个重点”,努力实现“四个合理”任务。

    “一个主体”:即中心城市,把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组团城区作为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化,充分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个载体”:其一,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和服务业“两区”,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其二,把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三位一体,就是将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新型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按照“一基本两牵动四保障”的原则,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市民化转移和农民就近城镇化转换两大核心问题。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坚持以交通道路为先导,大力推进全域交通一体化,在空间上将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社区连为一体。几年来,我们以“两环三十一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7条国省道改扩建为带动,新建、改建县域交通道路1476公里,基本形成了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体系。二是大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围绕“六旧九新”片区改造,实施六大工程:1、以畅通郑州工程为带动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启动了城市轨道交通、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16个环城高速出入口、266条断头路打通、751个路口渠化等工程。目前,地铁1号线一期已投入运行,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5号线正在加紧建设。大“井字+环线”快速骨干路网除农业路、京广路二期、107辅道高架正在建设外,其他工程均已建成投用。266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基本完工,新建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以此为带动,城市污水处理率由原来不足80%提高到9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由15%左右提高到20%以上,垃圾资源化利用达到95%,新建变电站23座,新增供热能力2720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80万吨增加到177万吨以上。这几年,应该讲是郑州道路和基础设施大建设的几年,这些工程集中施工给省会群众带来了很大不便,绝大多数群众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一些群众提出个别不同的意见。如有的提出“工程建设不应这么集中推进、应当分步实施”,对这一问题,有三个城市建设规律不得不考虑:一是雨水、污水、自来水、电力、燃气、供暖等工程与道路工程的一体性。解决地下管网问题就必须实施道路改造;二是雨污水、自来水等设施的系统性。修好一段雨污水管网,而另一段不修,雨污水仍然排不走;三是道路工程需要网络化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的京广快速路、陇海快速路之所以拥堵,核心是没有形成桥上、桥下连贯的交通网络,上去了,下不来。也正是遵循以上三个规律,我们确定了“坚持有序、相对集中、系统推进”的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有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工程安排和交通疏导不科学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又如,“短命”建筑问题,出现这一问题核心是郑州的规划建设一直滞后于发展的速度。前边我已讲了这个问题,郑州历次的城市规划对发展的指导都没有超过五年的,这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代人的问题,是受不同阶段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建设水平以及财力限制的,是城市膨胀之快任何人都没有预料估计到的。现在郑州市一年净流入人口36-37万人、增加车辆30多万辆,谁也想不到。迫使政府不得不对郑州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规划提升,重新构建公共交通体系,优化空间布局。而这些工程都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改造提升工程,有时对一些此前合理而现在出现冲突的建筑进行拆除是不得已的事情,是发展的需要、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再如,“天天挖沟”和道路塌陷问题。郑州二环以内包括三环以内部分区域的道路和基础设施都是按照百万人口城市规模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建设的,根本没有考虑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车使用,本身建设标准就低。同时,过去没有暖气、光纤电缆、天然气等,现在需要入地铺设,过去用电量、用水量负荷小,现在不扩能就满足不了群众正常生活,而这些工程许多又都是在没有规划指导、没有标准规范情况下的修补工程,导致道路基层十分脆弱、不堪重负、塌陷不断。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道路的系统性改造,这项工作我们正在推进,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所有应改造道路的改造。还如,工程围挡后延后工期的问题。从主观上讲,确实存在有工程建设组织不力、统筹性不强、个别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但客观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老旧道路根本就没有地下管网的资料。在进行道路改造时,往往是路面开挖后,发现了新的地下管网,必须协调有关部门先改造管网,再进行道路施工。同时,又因承担管网改造的部门增加了这些新的投资项目,需要设计并按程序招投标及报批,导致工程迟迟难以推进。对此也希望大家能给予理解。2、蓝天工程。2013年,我们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发布了《蓝天工程白皮书(2013-2015)》,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中心城区的燃煤锅炉已经基本拆除完毕;城区通过城中村改造,隐藏其中的“十五小”“新五小”“土小”等污染企业得到了清理整治;市域范围内的13万辆黄标车年底将淘汰完毕;工地全面落实“6个100%”,对道路扬尘实施了综合整治;三环内8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外迁。经过努力,郑州空气状况正在逐步好转。数据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一季度的10天、二季度29天,上升到三季度的59天。应当讲,仅从每立方米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来说,今年的空气质量与往年相比并没有大的恶化。但从全国排名来看,郑州一直处于后十名,随着这两年京津冀地区治理力度加大、位次上升,郑州市空气质量没有大的好转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郑州的大气污染成因是复杂的,全市面积7446平方公里,汽车保有量近310万辆,总量位居27个省会城市第4位,每平方公里的车辆密度是周边城市最大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今年前三季度在27个省会城市中超过成都排在第4位,“十二五”期间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尽管在工业中的比重由51.8%下降到41%,但比例仍然偏高;全市年燃煤消耗量高达3000万吨,比北京、上海还要高;同时,为抓紧弥补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全市有2200多个工地,不可避免会产生扬尘污染。对此,希望大家能够客观看待,既要看到郑州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又要看到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省会群众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效,坚定信心,共同参与,坚决打好空气质量恶化的狙击战、攻坚战。3、生态绿化工程。完善了以市级公园为中心、区级公园游园为支撑、生态廊道为连接的全覆盖园林绿化规划体系。累计新建市级、区级公园游园87个,新增绿化面积345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公路、铁路、水系沿线两侧生态廊道建设3854公里,提升绿化面积2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1.9%扩大到34.9%。4、“水清河美”工程。围绕“水源优、河湖通、流水清、沿岸美”,重点打造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索须河、魏河等七个景观水系,目前各项工程正在抓紧推进,效果逐步显现。全市人均水域面积由4.4平方米扩大到10.2平方米。5、大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是国家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我们这几年抓住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城市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内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撤村并城,今年底三环以内的城中村、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毕,三环到四环以内完成80%的改造,春节前将实现50%左右的动迁群众回迁。我们这几年之所以集中推进大棚户区改造,一是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推进大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不容错过。二是道路、管网需要系统性建设,急需的变电站、公交场站、学校等公共基础设施亟待落地。三是城中村的非法建设、非法经营、非法生产屡禁不止,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安全问题、污染问题突出。四是改变过去“先有城市项目、后强迫农民腾地”的发展模式,通过先安置农民、让农民享受城市化待遇、再有序推进项目布局和建设,确保群众利益。五是群众愿望迫切,已改造完毕的城中村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资产收益可观,对没有改造的村形成了示范效应,群众积极性很高。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由开发商主导、群众权益得不到保证的开发模式,全面推行“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坚持依靠群众、依法依规,做到“四不拆”“六确保”,对个别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小产权房和一些违法建筑,要求享受村民待遇和与合规房子一样补偿而得不到满足的人,在开展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依法依规进行拆除,坚决维护绝大多群众利益,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拥护。郑州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既让群众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更好的社会保障,也为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支撑,为郑州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6、便民服务工程。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完善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体系。“三级”就是构建市级、区级和社区级三个层次的服务中心;“三类服务”包括政府的政务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社会化生活配套服务。区级服务中心主要围绕公园和地铁枢纽站来建设,发挥多重功效;社区市民服务中心以群众步行15分钟为半径规划布局,并与学校、医院等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服务体系。三是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服务业“两区”建设。2014年,全市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073.6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4.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8.5亿元,年均增长34.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6%;三年累计新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万个,带动形成了以航空港实验区为主体的航空城、以高新区为主体的科技城、以经开区为主体的汽车城、以郑东新区为主体的金融城、以中牟县绿博组团为主体的文化城和以二七商圈、华南城为标志的中心城区商贸城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四是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一基本两牵动四保障”原则,落实“一个主体四个权益”,以新型社区为基点,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目前,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多平方米,竣工8052万平方米,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已有80万农民享受到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公共服务和二三产业的就业。与此同时,对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实施保护提升工作;对所有改造村庄组织开展史料、文化遗存收集和文化传承工作;对所有县级以上文物严格落实保护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村庄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村委会改居委会、村民改居民的“三改”;对外来务工人员探索推行了以就业为核心,以依附于就业的“五险一金”规范缴纳和自由转移为基础,以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重点的制度创新,在全国率先推进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合一”改革,五年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51万多套,建成13万多套,近30万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了公租房政策,改变了过去在城中村租房、安全无保障、环境脏乱差的居住条件,加快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63.6%提高到69.3%。

    通过以上“四个重点”工作的持续推进,最终要实现 “四个合理”任务:一是合理的城镇体系,即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和产业集聚区、镇区(新型社区)的合理城镇体系。二是合理的产业布局,就是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形成中心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开发区和县城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城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梯次产业布局;三是合理的人口分布,就是在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引导下,形成70%-8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中心城区,20%-30%的人口居住在镇区和新型社区;四是合理的就业结构,就是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即便是从事农业的也是农业产业工人,最终实现全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的部署,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为载体,突出“一区一主业”, 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路子。市级层面,突出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和文化创意旅游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县(市)区层面,每个县(市)区主导产业不超过三个,依托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布局主导产业,在全市布局了1个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1个5000亿级的汽车与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6个千亿级产业基地,谋划建设十个国家级、区域级现代服务业中心。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郑州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初步形成以富士康、正威、汉威电子、威科姆、信大捷安等为代表、以智能终端产能3亿部为标志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占工业比重达到18.2%;形成了以宇通、东风日产、郑州日产、海马、盾构、郑煤机、卡特彼勒为代表,以汽车产能达到100万辆为标志的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占工业比重达到17.6%;形成了以E贸易、华南城、五洲城为带动的线上线下“体验-展示-交易-结算-物流”为一体的O2O新型商贸产业集群,以航空物流、郑欧班列、大型产品交易市场为带动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和以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新郑黄帝故里历史文化名城、中牟时尚创意文化旅游区为带动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群,不仅实现了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且向中高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246亿元,同比增长9.8%。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2011年的42.2%增加到48%,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由52.7%下降到43.7%;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由33.7%提高到48%,高耗能产业比重由51.8%降至41%,实现了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工业中战略新兴产业比重超过高耗能产业的两大历史性转型。

    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方面,针对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导致的基层服务资源欠缺、管理职能缺失的问题,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网格覆盖”的原则,以乡(镇)办为单元划分三级网格,将乡(镇)办工作人员和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公职人员下沉网格,定岗定责定行为规范,筑起“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依托网格化,全面推行省委提出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矛盾调解化解、便民服务、党风政风监督检查等“四项基础制度”,初步构建起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互为支撑的治理结构。这一机制,不仅提高了政府基层履职能力,促进了政府职责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又解决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怎么建设、靠谁服务、怎么服务”的问题,同时有效促进了全市上下作风的转变,推进了党的群众路线制度化建设,营造了稳定、有序、和谐的生产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

    四、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对外开放方面,一手抓招商引资,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企业,突出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自身高成长力的“四力”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力度;一手抓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大力推进以“五单一网”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以自贸区为标杆的“大通关”体制改革,完善承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体制和功能,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人文、商务合作交流,郑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预计今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510亿美元,“十二五”年均增长58.2%,增速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创新驱动方面,围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实施“两个计划”、打造“两个链条”。“两个计划”,即“智汇郑州·1+7人才引进”计划和百亿级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两个链条”,即以农民创业园、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发区为载体,打造从农村到城市、从低端到高端梯次发展的全民创业链条;以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园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载体,配套完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要素配套政策扶持“两金一扶”体系,打造鼓励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链条,在全市营造了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2014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件,位居27个省会城市第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

    初步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达到7450亿元,与2010年相比净增3410亿元,年均增长11.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2、1.5个百分点,在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7.6%上升到20%,五年间上升2.4个百分点。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25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2.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8%和19.5%,仅2015年就为国家、省贡献财力8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28%上升到30%,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由第15位前移至第13位,在27个省会城市中由第7位前移至第6位。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郑州城市竞争力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在内的294个城市中的排序由2011年的54位前移至2014年的19位,晋升35个位次,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排到了第5位。清华大学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显示,郑州在全国1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的排名由2011年的第16位前移至第9位,晋升7个位次。统计部门数字显示,过去五年郑州净流入人口185万人,比深圳仅少1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第7位。今年国庆节期间腾讯大数据的分析显示,郑州市民出市境人数排名全国城市第5位,而来郑人数形成的城市旅游压力排名位居全国第3位。这些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郑州的发展活力和态势。

编辑:王静喆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