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援藏干部张全红:深情奉献 筑梦高原

2015-11-11 15:02:20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西藏自治区 昌都市全景)

    10月底的陕南汉中秋高气爽,果木飘香,气候正当宜人时,而三千里外的西藏昌都已是一派萧杀冬景,草木凋零、枯瘦得令人心疼,光秃秃的崇山顶坐满皑皑积雪,山间许多河流已经冰封。在这个藏语意为“水汇合处”的地方有位特殊的电网人张全红。

    张全红,一名国家电网陕西汉中供电公司的中层干部,在这雪域高原上已经坚守了500多个日日夜夜。海拔平均3500米、最高6100米,气温最低达到零下十几度的西藏昌都地区,对于从小生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里,今年已43岁的张全红来说,实在是一场空前的挑战。

    多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关键时刻援藏彰显大爱

    谦逊、随和是汉中供电公司援藏干部张全红给人的第一印象。1995年,从陕西工学院电气技术专业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张全红一直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援藏前,担任汉中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

    2014年5月,时任汉中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兼机关支部副书记的张全红,获悉国网公司有援藏帮扶任务后,毫不犹豫地递交了帮扶申请,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陕西国网公司2014年援藏的5名人员之一,最终被选派到昌都供电公司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

(张全红正在工作)

    谈到援藏的初衷,张全红说,那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在先进人物事迹的不断鞭策和鼓励下,获悉公司援藏帮扶任务,觉得我的工作经历适合帮扶岗位,我就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自己的援藏申请。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通过了公司审查和体检,于6月8日进入神往而圣洁的西藏。

    2014年6月8日,张全红踏上了充满挑战为期一年半的援藏帮扶之路。前往了美丽而又神往的西藏。昌都坐落在群山怀中,被称作“藏东门户”,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6100米。因受地形的影响,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顶终年白雪皑皑。这样的气候条件,让常年生活在汉中这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已经42岁的张全红来说,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更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帮扶工作。虽然进藏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初到高原,呼吸不畅,心跳加速,胸闷气短让张全红第一次体会到了高原反应的症状。同事告诉张全红,“要多喝水,初到高原地区动作一定要慢”。就这样经过一周时间的适应,高原反应才逐渐减轻。

    高原反应如影随行 坚持带病完成任务

    “我来昌都之前,昌都地区没有大电网支撑,属于孤网运行,依靠金河电站和发电机组为供电来源,但是金河电站属于小水电项目,到枯水期时所能供应的电量更少。尤其到冬季后气温最低零下十几度,很多群众需要依靠电力取暖,用电量更大。并且电能质量很差,常常导致灯不亮,藏民在使用电机打奶茶的过程中烧坏电机。”身为国网人的张全红来藏后深知此工程的重要性。虽然高原反应严重,但是张全红不忘来藏初衷,迅速进入帮扶岗位角色。了解昌都电网结构、设备现状、公司管理特点等基本情况,力争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作出自己的努力。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川藏两地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投运对促进川藏两地藏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和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于2014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超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施工条件差,建设难度大。沿线大多处于高海拔、高山峻岭地段,线路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最高海拔接近5000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建设环境十分复杂。交通运输条件差,地质灾害频发,高原气候恶劣,生理健康保障困难。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辐射等区域,含氧量低,极端温差大,自然环境恶劣,给参建人员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即使是在这样条件差,难度大,任务重的环境下,张全红先后参与了类乌齐、左贡、芒康等3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川藏联网500千伏澜沧江变、220千伏玉龙变、邦达变;参与了类乌齐农网改造项目验收工作;积极参与川藏联网落地“三站一线”工程管理和现场实施,提出合理的停电过渡方案及建议。配合完成川藏联网稳控系统澜沧江变、中心变、金河电厂等站调试,消除了四川坝、云南坝、俄洛桥等稳控终端站缺陷,为川藏联网调试阶段昌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4年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提前半年建成这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改写了西藏昌都电力发展历史,结束了昌都电网长期缺电的局面,有力支撑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昌都国网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华这样评价到:“川藏联网之所以能提前完工,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张全红这样国网人的无私奉献。”

    然而就在川藏联网正式投运后张全红却病倒了。“大概在11月底,每天早上起床后,头都很晕并且伴随着疼痛,后来到医院医生诊断为高原型高血压。血压一度达到高压168,低压115,当时医生建议住院观察治疗。”张全红讲到。在一行来到昌都帮扶的7人中,张全红是年龄最大的,这也是他来藏后遇到的最大的身体挑战。昌都公司领导也因此关心的向张全红提出,如果身体不适,可以回去,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但是张全红并没有选择中途回来,“一方面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一方面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当时正值澜沧江变电站需要运维检修支持的时候,经常需要到一线干活。可能是一干活就忽略了身体上的不适。”张全红笑谈到。在病情持续2个月后逐渐减轻,在没有住院治疗,并且带病下一线工作的精神,让同事们再一次对张全红心生敬意。

    设备顺利启动 川藏联网工程有他的一份荣耀

    2014年12月下旬,川藏联网落地工程中心变增容需要加紧完成新设备启动投运。当夜凌晨1点,就剩中心变2号主变冷备转运行操作了,现场同事担心张全红的身体状况,关心的说道:“你的高原反应比较重,不能常熬夜,快回去休息吧!”

    “新设备启动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过程中不能预料会发生什么异常,作为启动组成员,我更应该在投运现场!”张全红目光如炬,紧盯设备坚持说道。

    关键时刻,运行人员突然汇报2号主变高压侧开关出现“控制回路断线信号”,开关不能正常操作。听到汇报,张全红立即行动,带头排查故障点,依靠坚强的精神毅力、精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经过连续90多分钟的努力,终于排除了故障,2号主变顺利投运。现场同志冷峻的脸色终于变成了笑容,大家都说:“援藏帮扶同志就是不一样,这样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意志、谦虚谨慎的态度,需要大家学习呀!”

    “传帮带,师带徒”帮助藏区人才培养

    像张全红这样的援藏干部来藏只有为期一年半的时间,为加快知识的传递,做好经验的“传帮带”,加快新进员工成长成才步伐, “师带徒”作为重要的培训手段,通过严谨的计划实施,加上一对一的师徒沟通、交流,提高新进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逐渐养成争相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学管理的良好习惯,师徒双方教学相长,搭建人才梯队,逐步缓解职工年轻化、经验欠缺的局面。在帮扶结束后,将援藏干部的经验、技术留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与张全红签到师带徒协议的徒弟们中,重庆人袁野便是其中之一。去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西藏工作,在与师傅张全红相处的这段时间,袁野说:“张主任教会了我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不光是理论上的,还有实操。以前在实操过程中,只知道干一样学一样,但是不知道怎样去排除分析故障,师傅告诉我们,还是要从基础理论学习,有扎实的理论,然后结合实操,这样才能相互结合,把工作做好。师傅还给我们带来了以前的资料,让我们学习。让我受益颇多。”目前经过师傅手把手的帮带,袁野已经能够独立上手操作,并且任命为二次班副班长。对于徒弟的成长,张全红也表示非常欣慰。

    “全红同志对工作非常负责认真,技术过硬,为人亲和,很受大家的尊敬。他经常到一线,手把手的教,仔细耐心的给徒弟们讲解。一根线一根线的理,图纸上一点点的看,现在一有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张主任。不光从工程本身的角度,还在人才培养、储备的角度起了很好的作用。这种帮扶政策非常好,也特别感谢张主任不遗余力的帮助我们。将他的经验传授给我们,留下他的这种精神在西藏。就算他回去后,我们已经结下了这种友谊,遇到问题的话我们还会打电话向他请教。”运检部副主任王均峰说道。

    笔记本上的誓言:牢记使命 不忘初衷

    在张全红的工作笔记上,我们在第一页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牢记援藏使命,不负重托,不忘初衷。

    自进藏工作以来,张全红主动适应岗位角色转变,积极研究昌都电网结构、设备现状、公司特点等情况。先后参与了类乌齐等3座新建110kV变电站施工图纸审查;川藏联网500kV澜沧江变、220kV玉龙变、邦达变施工图纸会审、图纸交底、“三站一线”工程管理等项目;完成川藏联网稳控系统澜沧江变、中心变、金河电厂等厂站调试,组织消除了四川坝、云南坝、俄洛桥等稳控终端站缺陷,为川藏联网调试阶段昌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工作。

    谈到今后的工作,张全红感慨地表示,在近半年的帮扶岗位上,自己和昌都公司员工朝夕相处,克服着人员紧缺、高原缺氧等困难,发扬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这些精神和历练将影响自己的一生。援藏帮扶不仅是提高西藏电网管理水平、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发扬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编辑:闫志阳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