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专访大街王秀娟:社交和招聘的火花在于撮合

2015-11-03 14:06:54来源:中原网
字号  

    在大街的创始人王秀娟看来,职业领域的市场蓝图远未展开,看似激烈的竞争只是局限于深山的入口,腹地里的那些巨量金矿还没有任何公司得以触及。

    作者:阑夕

    成立于2009年的大街曾经长期处于一个相当矛盾的阶段,从时间上看,它既不属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传统在线招聘阵营,又没能遏制拉勾、周伯通等新秀的不断涌现,这种“前后不沾”的位置看上去显得不那么性感,反而令人忧虑其定位:介于PC衰减期与移动红利期之间,大街喊了整整五年的“社交招聘”究竟生路几何?

    大街的创始人王秀娟称,社交与招聘之间的关系,大街与整个行业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时期,最终定调“社交服务于招聘、招聘优先于社交”的战略,也是多次试错的结果。在她看来,职业领域的市场蓝图远未展开,看似激烈的竞争只是局限于深山的入口,腹地里的那些巨量金矿还没有任何公司得以触及。

    所以当2014年年初LinkedIn宣布入华时,大街创始人王秀娟的表态是“热烈欢迎,等了好久”,因为市场存量远远不够,竞争格局的复杂化,有助于在黑暗中点燃灰烬。

    在线招聘的社交悖论

    2012年,大街与新浪微博发生战略合作关系,后者除了共享用户资源之外,还将涉及招聘和猎头的功能模块交给了大街完成。这场合作虽有时运不济之处——正好赶上新浪微博由盛转衰的节点——但是对于所谓的“颠覆性”的启发,仍然居多。

    “我们以前的痛点捕捉,和业内其实是差不多的,就是信息的‘剪刀差’,企业找人时很难,人找工作时也很难,于是就用各种产品形态对接。但是其实这两边的窗口都是间歇性的,比如说人,他有80%的时间是被动求职状态,就是他没有直接的跳槽欲望,却又乐于接受更好的机会。”王秀娟认为,在线招聘解决的是钟形市场两端的急迫需求,而在规模最大的被动求职者群体(占整体求职需求的80%),其实缺少最佳方案。

    因而两个现象十分显著,其一是在线招聘类产品很难规避用户的“冬眠习性”,一旦找到工作,便再无任何访问动力,另一个则是职业社交类产品大多主张“去招聘化”,以此留住被动求职者,极为费力的在中国这个商务土壤淡漠的市场里磨铁为针。

    王秀娟创业之前,是人人网的执行副总裁,她曾亲历人人网为了应对开心网携游戏之热大举进攻而被迫打造开放平台接入偷菜、抢车位、农场等应用的局限与盲目,“就像是鸦片一样,吸上就借不掉了,PV涨得吓人,收入也很好看,没有人质疑这些游戏信息冲垮用户的时间线,挤占那些日新增千万级的日志与相册等内容会不会有问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游戏的新鲜度一旦过去,用户根本留不下来,你再去挽回那些被游戏赶走的用户,也难于登天。”

    所以王秀娟对大街的战略把控,是如何获取社交与招聘的最大公约数,使之能够兼顾供求两端的需要,“不至于过度侧重一边,以至于最后沦为一个单向服务的产品。”

    于是,大街的学习对象,出乎意料的是一款“约炮神器”。

    招聘的未来属于撮合经济

    大街的新版应用弱化了简历系统,用户如同浏览海报一样审阅职位,左滑表示不感兴趣,右滑则意味着有兴趣,而企业看到的则是用户的职业档案,若是同样对这名用户产生兴趣,那么双方就“勾搭成功”,可以在线沟通或是直接面聊。大街用户的职业档案是对一二度好友公开,并且有同事同学评价,以及技能认证等板块,反而比简历更为真实立体。

    这种眼熟的产品设计,源自美国风头正足的陌生人社交应用Tinder,其通过这种看脸决定意愿的方式加强男女双方的匹配效率,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骚扰或是无效搭讪。

    王秀娟之所以决定效仿Tinder、甚至不惜抛弃传统的职位描述栏目——在大街网的职位卡片上,只有些许诸如“地点”、“一年十四薪”、“弹性工作制”等核心关键词——是因为她同样认为降低仪式感能够促进互动几率,投递简历的心理门槛过高,而仅仅只是“对职位有兴趣”则不然。

    “两边都有兴趣之后,大街会启动弱关系模式的聊天通道,简单来讲就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