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锐评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王宽家”的爱:大爱至慈,大音希声

2015-10-16 11:17:41来源:中原网
字号  

  余锦雄

  在郑州一个普通的小区中,有这么一家人,老人带着一大堆孩子,睡在东北式的、农村式的大通铺上——“王宽家”发明、独创的大长床——入夜,曾经孤苦的孩子们,如今有了可依偎的亲人,爷爷陪着男孩子们,奶奶则搂着那些小姑娘睡,他们梦里有了甜甜的笑。(10月15日《郑州晚报》)

  曾经的豫剧名家,退休后茶楼卖唱挣钱抚养6个孤儿。“王宽家”的故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宽家”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久违的人间大爱,有一种直逼人心的道德力量。在今天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物质社会,还有像王宽夫妇这样的人坚守着已经不太多的传统道德的阵地,而他们坚守的方式从容而淡泊,然而正是他们对生活最真诚的态度感动了我们中的每一个人。

  大爱至慈,大音希声,对于王宽来说,做永远比说重要,行动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当我们今天眼含热泪,从儒家经典中择词抠句,赋予王宽夫妇的行为以一个个特别的意义时,他们当时在以自己的所能帮助那些孤苦的孩子时则完全没有想到这些。在两位老人的心中,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本身没有可以值得赞美和夸耀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有“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的出世理想。退休后的王宽,身上没有了豫剧名家的光环,也不能享受站在舞台上观众对他的崇敬。他原来应该是每天提着鸟笼消磨余生的老人,但是他偏偏喜欢“揽事儿”,而且一揽就是6个孤儿!这个令人尊敬的不愿独善其身的老人,有着自己对道德的基本判断,这种判断既是对中国传统文人明哲保身观念的反判,也是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升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两个垂垂老矣的老人投身于幼吾幼的善举,这种强烈的对比不得不让我们感动。而在老人们看来,而此事非关名和利,主要是心中迈不过去的良心自审。正如王宽所说的:“我们没想过为什么,也从来不后悔,更没考虑过值不值。既然我遇到了这些孩子,他们的苦难我不能漠视不管。”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王宽身上还体现着一种知恩图报的反哺情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故作悲悯之态,他们做这件事的初衷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一定要细想个原因,我想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这个国家一级演员是党培养的、是人民哺育的,看到父老乡亲有难处,我的心里比他们更难受,无论如何也不能袖手旁观!”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王宽的宽广胸怀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这个繁荣昌盛的社会的感恩,源于他们内心朴素的辩证观。所以他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拼尽全力去给孤苦孩子一个真正的“家”,而不是仅仅提供温饱的、寄养借居的“城市的屋檐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博大情怀?要知道偶尔帮助别人容易,要搭上自己的一辈子去帮助别人,这是很多“慈善家”都不能想像的。那意味着你在付出的同时,也会不断的失去一些东西。

  所幸的是,两位老年付出了这么多,他收获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是“王宽家”的大爱虽然无声,却被广泛传播出去,并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如今,“王宽家”不是王宽一个人,也不止是一直陪伴他的老伴在演绎这样的大爱了,他们还和他们养大了的曾经的孤儿们一起,聚合成更大的正能量,向身边、向社会、向更多的人,传递出更多的爱的温暖。

  他们用17年含辛茹苦“幼人之幼”的良善之心,养大的岂止是那些失怙失恃的幼儿,更是养大了“爱”,这就是“王宽家”的爱:大爱至慈,大音希声。在郑州,“王宽家”就像爱的发光体,像温暖的源泉,一直并将继续演绎这最有爱心的家庭的动人故事。

编辑:袁连贺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