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忘记国耻,也不会忘记日本鬼子是怎样糟蹋我们同胞的,有的事情可以忘记,有的绝对不行!”说起抗日战争那段历史,96岁的抗战老兵文振亚情绪有些激动,握着志愿者的手,一字一顿地说着,仿佛这一切就发生在昨日。
文振亚,出生于1919年,祖籍湖南会同,是宋朝末年爱国英雄文天祥的后代。自幼受父亲的教导,1939年正式参军入伍。1942年因故返乡,后出资顶办当时濒临破产的《西南日报》。解放后,到学校任教。如今,虽已96岁高龄,口齿依然清晰。家里墙壁上的戎装照与一身的儒雅气质,似乎已经在诉说那段弃笔从戎的抗战故事。
图为抗战老兵文振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雅莹 摄
“敌人来了,我怎么能不扛起刀枪奋战”
文振亚的父亲是一名军官,14岁参加县里考试,成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秀才。1924年,因为得到北伐军24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提拔,接任唐部19师的参谋长。
文振亚的四姨之子梁陶与文振亚岳父粟沛胞弟、后来获授大将军衔的粟裕是湖南省立二师的同窗好友。1927年5月,国民党反革命势力发动“马日事变”,二人便逃到了文振亚家中,文振亚的母亲找出两件长衣马褂,叫二人换去了学生装,并为二人准备了午餐。餐后,文振亚的父亲为二人准备了80元光洋作路费,并用化名开了军用护照,以防途中的万一,帮助二人逃离长沙。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保卫国家,敌人来了,我怎么能不扛起刀枪奋战。”文振亚神情坚定,参军上战场的决定至今难忘。“只可惜我父亲去世的早,1928年,我爷爷和父亲相继作古。”
1933年,文振亚从高小毕业后,去长沙参加考试,继续学习。后来,家里实在没钱供他继续读书,到初二便辍学了。1935年,南京一所由邵阳人熊冲开办的私立三民中学,来长沙招生,文振亚被破格录取。
本该继续读书的文振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起,发生了转折。“我记得是1937年时候,国民党国防部向全国大中学校下了一纸通令:凡高中二年一期以上及大专学生,一律停课,集中军训。我在接到通知后,就和三民中学的同学们一道到孝陵卫集训总队报到,当时我被分配在二大队一中队,开始了学生集训。”
“我责任重大,每天要对周围的人进行授课”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南京有沦陷危险,文振亚随学校迁到了邵阳。1938年春节后,文振亚被分配到民众集训大队工作。
民训大队主要负责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我责任重大,每天要对大队周围居住的壮丁进行授课,如徒手训练、战地急救、防空引领、红歌训练等。”文振亚回忆道。
当时,在洪江做民训工作的人数并不多,有陈兴、戴世虎、文振亚、周汝聪、贺琼(女,革命烈士)、杨琼(女)、郭振和(女)、梁慧(女)。据文振亚回忆,陈兴是会同丰山乡人,当时省立桃园四中教员,被派到洪江民训大队担任指导员。担任大队长的是邵阳人戴世虎,国立蓝田师大学生。文振亚和周汝聪担任中队长,主持18岁至45岁壮丁的军事训练。几位女同学则负责做妇运工作,发动妇女参加抗日团体。
文振亚说,洪江民训大队部设在莲花地民生工厂内,当时民训队还专门设立了几处收容所,他负责炎黄宫地段,他每天清晨都要到莲花地集合,对居住该地和高坡宫这一保的壮丁进行徒手训练,夜晚则在歌诗坡下的炎皇宫教唱救亡歌曲和讲授战地救护、急救和防空常识。正是因为民训队的宣传工作,很多洪江青年才踊跃报名入伍,支援北上抗日、卫国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