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厚重郑州 传承古今之八:魅力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2015-08-27 07:22:54来源: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核心提示:“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总结,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遗存,郑州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还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近3 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按照“依法保护、积极利用、彰显文明、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郑州实际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管理、利用和传承,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

中原网讯(记者 左丽慧 文 李焱 图)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写尽绵长思乡情怀,令人传诵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数热血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到远方打拼新的生活,对家乡的牵挂也却从未间断;留守故土的,更是对家园的一草一木充满深情——新的时代里,过去的乡村会变成什么模样、未来的乡村将走向何方?我市各级各部门,也对这一关注度颇高的难题进行了探索性解答。

“近5年来,郑州大学城乡建设研究院知新营造机构对郑州及周边地区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调研普查。目前,郑州及其周边古村落、古民居尚有一定的存续量,分布较为分散,整体村落形态保存完好或古民居集中分布地区多集中于偏远山区;在平原地区的古民居则多呈零星、散落分布。”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红医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在对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保护方面,郑州市对已经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大部分都已经编制完成文物保护规划和文物修缮方案的编制工作,很多已经完成了整体维修工程。自2008年以来,郑州市文物局持续加大了对于传统民居修缮的经费投入,先后完成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旧宅、郑州市级保护单位苏寨民居等多处古民居的维修工程。因而这类古民居的保护相对较好。“客观上而言,对于古民居的保护,郑州市文物部门还是比较主动和积极的”。

吕红医也提出,对于具有地方特色而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量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如何对待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价值,是目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不少民居类未定级文物的保护难度体现在,其产权归个人所有,而对它的保护意见,不同的产权所有人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老年人因习惯保持旧有生活习惯,更倾向原址保护,但年轻人则愿意拆除重建以便引进现代化水电气暖等设施……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处于乡村的文物点,尤其是未定级文物,如古民居、古祠堂、古碑刻等,由于没有文物保护级别,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郑州各级各部门,也由此因地制宜地进行了除村民自发保护开发、政府与社会机构携手保护、企业参与开发等多种形式。同时,我市为了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如建立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的联审联批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前置,在城市新区建设之初即着手编制文物保护整体规划,整体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实现了城市规划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衔接,有效规避文物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的风险。

在新密,记者见到了新密古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刘金法。“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密市2010年成立了古城开发建设委员会,负责古城整体的开发建设。”新密古城面积2.33平方公里,整体计划投资17.86亿元,由政府出资和社会筹集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打造古城的5区2街1核心,使新密古城成为山西的平遥、云南的丽江。刘金法说,“文物遗产是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积淀,重视文物保护可以对当地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同时,城市建设进步了,更能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我觉得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走进新密米村镇范村,这里干净的道路、整洁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而间或出现的古民居,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使人眼前一亮。“2011年,我们通过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也萌发了文化旅游开发的念头。”村委会主任李根上告诉记者,范村目前自发保留有14处明清时期以来的古民居,根据地理位置编有序号,并安排有专人居住、保护,“我们选择性地对比较有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保护,村里还出资邀请省级有关单位为我们村制定整体保护规划,接下来几年怎么做心里都有底了。”

李根上还发动群众,对村里的石磨、石碾、碑刻等老物件都进行了收集整理,在他的计划里,以后村里可以进行农家生态游、农家生活体验,纺花织布、拾麦推磨,“我们这也算是响应国家号召,对有保留价值的、能反映当时年代特点的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大家都很有信心,找到了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目前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有效方法一方面是恢复、保护古村落的原有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是古民居的活化利用。”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成员刘韶军建议,群众要对规划有所了解, 规划部门可采取咨询或召开情况通报会向大家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技术指标要求等,同时还可邀请群众参加城市规划的展示会、论证座谈会或听证会,给群众提供一个了解规划的机会,亲身感受到古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实惠。

吕红医认为,中国大中城市的人们更多趋向于有时间回归田园,去体验质朴的乡土风情。而具有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生态景观资源的古村落、古民居是人们返璞归真的最好选择。因此,充分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开展乡土民俗人文生态体验旅游将真正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在如何看待、参与古民居保护方面,吕红医认为,目前郑州及周边保留的古村落、古民居大多是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民居,还有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居。而作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重要实物证据,郑州市域范围除地面建筑遗存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各时期的农业聚落遗址,譬如青台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其类型之丰富、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均非该地区传统民居和传统村落能匹敌。基于此,郑州及周边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是根据各级文物的影响及价值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现存的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而已。她建议,文物与建设主管部门也应广开渠道,普及古民居、古村落保护的相关知识,积极与社会各界力量协作,更好地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规划及维修设计等项工作的开展。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