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需要“韧性”
敬一丹被一些人视作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她认为,放大弱者的声音,应该成为媒体人的一种自觉,这是一种责任。而完成这种“使命”需要怎样的特质?敬一丹的回答是“韧性”。
“《焦点访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坚持20年留下来的,差不多都是具有同一个特点:韧性。”敬一丹说,“韧性”是《焦点访谈》记者们的热词:“我们当年很关注的问题,我们以为可以尽力去关注、去推动,但是10年以后,这些问题依然在,就像户籍制度,当时我们有感而发做了这样的话题,觉得我们有力量推动它,但是20年过去了,它依然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它是制度,需要很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推动一点,它很考验记者的韧性,不仅考验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敢不敢言,更考验能不能持续关注,有没有韧性持续去推动。”敬一丹说,尽管有人认为新闻都是易碎品,但媒体人共同“韧性”地坚持下去,才能逐渐推进我们的社会。
敬一丹还提出,多变的社会是很需要沟通的,无论在哪种媒体工作,本质上只是一个沟通者。“多变社会需要沟通,媒体人是职业的沟通者。而沟通是有规律的,有时候我也问自己,我对这种规律认识到了吗、遵循了没有、在实践中有没有做违背规律的事?作为一个职业沟通者,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敬一丹把自己定位为“沟通者”,她在书中讲述通天塔的故事。“如果我们有沟通意识,如果我们有沟通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沟通更有效,会不会减少冲突和悲剧呢?”敬一丹坦言,“我在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说的每句话都需要斟酌,我说的这句话真的被人听进去了吗?脑子里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字斟句酌、有如履薄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