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锐评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医生健康"灯下黑"凸显什么问题

2015-07-03 08:01:02来源:中原网
字号  

  黄齐超

  6月29日傍晚6时30分,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谁也不曾想过,这“疲劳过度”最后导致了这样的悲剧。事实上,李晶是广州今年第二例在工作岗位上猝死的年轻医生了。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7月2日 《新快报》)

  主任医生李晶突发脑出血而死亡,绝非是个例,最近几年,医生“过劳死”的新闻也时常出现在报端。当医生群体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过劳死”时,公众不但为之痛心,也为之惊愕——医生具有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拥有一定的防范意识,怎么会出现“过劳死”的悲剧呢?

  医生群体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浅显,那就是:现在医生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今年5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发布,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这比劳动法规定的“每周不超过44小时”明显偏高。就李晶而言,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的值班表显示:周一到周五,李晶从早上8时到下午5时半值日班,周六早上8时到周日早上8时则是一个连续24小时的班,结束后还要2个小时查房。他有多忙,就不言自明了。

  发生“过劳死”惨剧的医生,几乎都是大医院的知名医生,这不是偶然,而是与患者过度迷信大医院相关联的必然。现实中,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阐释。患者重视自己的疾病,想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这种心理无可厚非。可是,很多人的病很常见,基层社区医院的医生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何须大医院的医生出手?患者一股脑地涌向了大医院,大医院的医生不得不加班加点,过度劳累。

  患者过度迷信知名医生,造成了大医院医疗资源的浪费,解决之道显然在于分级医疗。尽管国家为推动分级诊治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新农合的报销门槛及报销比例等,但效果不太明显,一些患者还是小病大医,挤破头地去大医院找知名专家诊治。知名医生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他们的健康状况就愈发值得警惕和忧虑,而对患者来说,看病难的状况也越加明显。鉴于此,医疗界呼吁国家在推行分级医疗上采取更有利的措施,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医生健康“灯下黑”,从另一个层面折射了医疗人才的短缺。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湖北宜昌一名医生18个小时连续做了8台手术后,因劳累过度,右耳突发神经性耳聋丧失听力。恐怕不是呈一时之气,非要连做8台手术,而是和该院主刀医生数量不多有关吧。医生虽然不该被拔高成“天使”,但这一职业还是应当成为被公众尊敬的职业,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然而,受舆论、医患关系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持续下滑。去年,中国医师协会、交大医学院分别进行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报考医学院的人数下降;好学生不愿意报考医学专业。这些预示着什么?大家应该能想到的。

  医疗人才缺失,患者过度迷信大医院、知名医生,医生没时间重视自己的健康,这些都是摧毁医生健康的不良因素。医生是我们健康的保护神,他们都不能确保自己的健康,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何处安放?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