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锐评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城市竞争力提升让郑州更出彩

2015-05-29 09:58:24来源:中原网
字号  

  在近代的历史中,1906年4月,京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汴洛铁路也于1904年动工、1909年竣工,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汇,使郑州一跃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全国重要的棉花、农副产品集散地和中原地区百货集散地。“二七大罢工”是卢汉铁路经过郑州之后产业工人争取权利的衍生品和当时在军阀统治之下残酷镇压人民的有力例证,二七事件的随着在北京和武汉的无形边缘之下,郑州获得了“二七名城”的称号,成为近现代史上浓重的一笔。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艰难迈进中,铁路被广泛寄予厚望(现在中国很多的城市是与铁路交织在一起的,铁路欠发达的城市基本上丧失了成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可能),铁路枢纽让郑州在3500年前商王朝繁华之后又一次在工业铁轮的带动下走向了历史的前台,也使“郑州”自隋正式沿用以来但民国还名为“郑县”这座城市不断具备竞争的优势和实力,开始了不断超越的历史征程。

  民国时期的战乱没有留给郑州太多的机遇,新中国的成立却昭示着黄河南岸之地终将崛起一座大都市,这即是历史发展过程的选择,也是行政力量必然的运作。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平原省大部与河南省的合并,郑州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加显现出来,郑州铁路枢纽在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耀眼,郑州在看似一些偶然之中将省会称号纳入囊中,正式和一些名气很大的城市一样进入了中心城市的行列,也在现代史中正式完整的将郑州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郑州在成为省会城市之后的还很显得单薄,但有了行政优势的强力支撑,不断吸纳各种各样的新元素,其中人的因素可谓最大的因素。郑州是个移民城市,是一个通过人口汇集而包容性极强的城市,上世纪初工业文明给郑州送来第一批产业工人—铁路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发达城市;50年代省会迁郑及被国家确定为新型工业基地,郑州迎来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商贸城的过程中,河南省其他地域的人口大量涌进郑州,就这样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郑州由数万人的小城发展成为我国中心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有了人,有了人才,有了近亿河南人中最优秀人力资源的郑州,继续坚持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公开的资料可知,郑州市生产总值继2003年跨过1000亿元后,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2014年接近7000亿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可以说,郑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的抉择,是历史发展进步的选择,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城市名次的前移和竞争力的不断超越只是时间的问题。

  提起现在的郑州,许多人说起的可能是雾霾严重的郑州、交通拥堵的郑州、天天挖沟的郑州,这些是郑州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也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没有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涌入,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郑州城市规模迅速壮大,会存在以上问题吗?作为承担着“河南振兴”亿万人口重托的省会,面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实验区三个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我们还是要看到一个负重拼搏的郑州、砥砺奋进的郑州,未来充满希望的郑州。

编辑:李一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