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
游弋,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在职大学专科,现任永煤集团车集煤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工作室主任。
勤学改变命运。游弋来自安徽省太和县一个农村家庭。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家里连一块零二分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为了生活,游弋跟着父亲学木工,走家串户做木活儿,也在外面的煤矿里干过。但几年下来没攒到什么钱,生活充满着迷茫。1999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永煤集团车集煤矿招工,游弋便毅然前往应聘。由于没有学历和经验,起初的两年,游弋只能在井下干些杂活,但他的好学精神让游弋的人生发生了转折。队里缺电工,不甘落后的游弋主动报了名,因为是零起点,游弋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上班时,别人干活他认真看,下班后,就跑到培训学校“蹭课”。当时永煤培训中心每月都开办业余电工培训班,游弋听说后,每天下班后匆匆忙忙吃点饭,骑上自行车跑到离矿上10多公里远的培训学校去听课。只要培训班一开班,不管刮风下雨,晚上7:00到9:00游弋总是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培训学校的老师被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负责组织培训的王智萍老师特别让人在教室后面给他加了一张桌子。“不怕慢,只怕站”,3年的勤学苦练,游弋对电工专业的理论和实操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段时间,游弋实现了从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的升级跳,连续两次获得破格申报资格,成了一名高级技师,并学会了CAD制图。
厚积方能薄发,知识的积累为游弋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经过前前后后20多次的设计改进,游弋的第一项小发明“井下电缆密封圈扩孔器”终于诞生了,配合另一项电工工具“快速定位剥线钳”,游弋顺利地将挖密封圈和剥电缆绝缘皮的时间由原来的20来分钟缩短至6分钟以内。使用这一套工具,游弋在永煤公司的技术比武中进入前3名,并顺利转正。而永煤公司的参赛选手一举包揽了河南省煤炭系统电钳工技术比武前4名。这让游弋有了很强的成就感,也坚定了游弋搞创新的决心。
自此之后的10年,游弋先后研究完成2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13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11篇,完成技术革新6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超千万元,其事迹得到新华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等媒体的大篇幅报道,成为公司职工乃至全国煤炭行业职工学习的典范。
授业毫无保留。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取得一些创新成绩后,矿上让游弋牵头搞一个创新工作室,带领员工一起搞创新。游弋当时也对这个工作没把握,但就想到一点,我的成绩源自企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努力的方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一重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车集煤矿学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将“创新并不难”
的思想带给了工作室的每位成员,并不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力感染着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内部营造了比拼赶超的竞争氛围。自2009年工作室成立以来,短短5年,所带团队由当初的3人小组发展壮大到目前的39人技术团队,完成各类创新6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27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6篇,仅2014年就完成各类创新193项,工作室也成为河南省“职工学习工作室示范点”和全国首批14家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领衔工作室之一。
成才不忘感恩。出名后,从2007年开始,不少厂家都向他发出邀请合作或是购买专利。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收到了20多封信。亲戚朋友劝他和厂家合作,或者把专利卖掉,这样就能赚很大一笔钱。种种诱惑摆在他的眼前,但游弋心中就认
准了一个“死理”:没有永煤,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他便一一回信婉言谢绝,并告知厂家要与矿上联系专利事宜。2013年,内蒙古一个煤矿的熟人给他打电话:“游弋,我现在紧缺电工啊,来我这里吧,收入绝对比你们高得多。”游弋却回应道:“老哥,谢谢你的好意,但是这里已经变成我的家了,要我‘离家出走’那可不中啊!”
游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钱多了当然好,但有些东西是钱换不了的。我的命运在这里改变,我的心也留在了这里!”面对众多企业抛出“橄榄枝”,游弋在心中认准一个“死理”:没有公司的平台,就没有现在的一切,要用自己的双手回报企业。为此,他始终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尽心尽力为企业做贡献,为广大职工树立了感恩企业的好榜样。
面对荣誉与掌声,游弋坦言,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而企业却给了自己哪么多。我只能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行动去回报企业,在我的规划表里,要为企业做的改造和创新项目还有很多,这需要我花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完成。但这并不会很难,因为我早已决定,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