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注册登录

独家责任:拉祜族老阿妈的河南孝行

2015-05-22 08:01:09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字号  

中原网讯(记者 路文兵 文/图 临颍报道)

敬老重孝,是拉祜族这个古老民族最看重的传统之一。拉祜族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张明智,一位来自云南澜沧县拉祜族的67岁老阿妈,跟随丈夫在中原大地上生活了46年,她把拉祜族这个美德带到了中原。2008年,她自筹资金在临颍县成立了老年服务中心, 七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老人,初衷只是为了弥补“未能给远方拉祜族母亲尽孝”的遗憾。

两年前,临颍县民政局将临时救助站落户于服务中心,她欣然接受并为此忙碌不已。她说,只想着弥补遗憾的同时为社会出点力,把她的“孝心”转移到社会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并希望自己的母亲九泉下会以此为荣。

     拉祜族阿妈办起养老院

初夏时节,杨絮漫天。沿着临颍县南街村旁的107国道向南行驶不久,就到了张明智办的康乐福老年服务中心。

这是一座干净的西式小院,绿树环抱,几位老人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后院是一大片菜地,蚕豆荚饱满地鼓胀着,新收的大蒜晾在林荫小道旁。几栋小屋散落在院子的角落。菜园青青,竹林幽幽,一派悠闲的田园风光。

“这片菜园都是我们给老人种的放心菜,不用肥料,不喷农药,老人吃了身体健康。”张明智介绍说。

67岁的张明智,是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人,经一位部队首长介绍,与来自河南漯河的军人相识结婚。1969年底随转业的丈夫来到河南,在临颍县水泥厂工作至退休。

张明智个子不高,肤色黝黑,看上去有些清癯。很难想象是一个67岁老人,装束已完全本地化的张明智,除了五官能看出和当地人略有不同外,如果不经介绍,是看不出她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刚到河南,什么都不习惯。”张明智笑着说,从虎豹蛇熊出没的大山深处来到中原腹地,她很长时间都找不到归属感。“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到山里逮野鸡、采野果的时光。”

直到老年公寓开了起来,她心里才“踏实”下来。

然而办养老院并非一帆风顺。退休后,张明智刚提出办养老院的想法就遭到了儿女的反对,也招来身边亲友的不解:一个有退休金的老人,不愁吃喝,儿女又这么孝顺,为啥要干那些给别人擦屎端尿的活儿?

儿子和媳妇儿一商量,决定每个月给老人1500块钱,不让老人去干那些伤心劳神的事儿。

张明智没有答应,她开始四处筹钱。亲朋好友借一点,去银行做房产抵押贷款,甚至把女儿准备结婚的钱也借了过来,总算是凑够了13万的启动资金。接下来是找场地,清理垃圾、整修水井、粉刷油漆……在筹办期间,张明智磨破了4双鞋子,体重也轻了20多斤。

2008年5月,经临颍县民政局批准,张明智的老年公寓办了起来。目前老年服务中心已经初具规模:占地20余亩,活动中心、花园、菜园、鱼塘、小型养殖场一应俱全。开办7年来,张明智和她的14名员工连续托养老人300余人。

把拉祜族的孝道“移植”到中原

一位退休的拉祜族阿妈,为什么不顾儿女反对,如此执拗地要办一座养老院?

“其实初衷是想要为我母亲尽孝,这源于我们拉祜族的一个传统。”张明智说,她的故乡澜沧县是拉祜族重要的分布区,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敬老重孝,是拉祜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民族传统。

拉祜族流传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在生活的很多细节里,都可以看出拉祜族对老人的格外尊敬。比如,猎得老虎、鹿子等大野兽,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另一条则要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

“我们更看重老人活着时候的尽孝。”张明智说,拉祜族认为,人死后,灵魂随着肉体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因此,老人还在世的时候,要孝顺,尊敬老人,死后给多少都没用了。所以,今天的拉祜族人家,供奉的几乎都是天神,很少有祖先。老人死后也都从简下葬。

然而遗憾的是,因为远嫁他乡,张明智失去了对母亲的关爱和尽孝送终的机会。

“母亲虽然腿脚残疾,不能下地劳动,但她给寨子的孩子免费做了无数的针线,得到了整个寨子的敬重。她也给了我最多的关心和爱护,她的行为影响了我的一生。可作为女儿我竟连为母亲养老送终的机会都失去了……”提到母亲,张明智有些呜咽。受敬老传统的影响,张明智把“未能给母亲尽孝”视为一辈子放不下的心结。

为了弥补心里的缺憾,张明智把这种心结转移到身边的公公婆婆身上。公公婆婆和爱人相继离世后,她思虑再三,做出了“开办老年公寓”的决定,把这种“心结”,安放在社会上需要关爱的老人身上。

年年春节不回家,天天为老人洗脚捶腿

“办养老院这7年来,我每天都要查夜,直到下半夜4点多才能安心睡一会儿。很多时候要靠安眠药入睡。”在养老院成立以来的2500多个夜里,张明智几乎每天都要半夜查床,检查老人的状况。

7年里,她没回家过一个春节,素常就住在养老院的一间屋子里。入住多年的丁大爷说,一年365天,张明智几乎没回过家,只有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子女们过来看她,他们家人才能团聚。“这些老人对我的依赖心很重,过年我走了的话,他们会感到很无助吧!”张明智说。

拉祜族有每天给家中老人洗脚、捶腿的传统。“在我们家乡,你听着吧,每天傍晚,家家户户都会传来‘啪啪啪’给老人捶腿的声音。”张明智把这个传统带到了自己的养老院。在这里,每天晚上她都会给那些不能动的老人洗脚、捶腿。

张明智说,拉祜族的母亲会从小教导孩子不要骂人,尤其是老人。一位患有狂躁症的老人丁大爷,辗转了多个养老院,终于在这里安定下来。“我儿子闺女听说张院长良心好,把我送来的。我犯病的时候管不住自己,乱发脾气随地大小便,还有一次把脏东西摔到明智身上……可明智一次也没骂过俺,还帮俺换干净衣服,擦洗身子。我是又后悔,又感动……住了这么多养老院,就这儿觉得像亲人!”

“院长是大善人呐!”86岁的赵成宪感叹,“她岁数也不小了,每天晚上半夜起来检查每个老人的情况,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还给俺买水果蛋糕过生日。闺女不常来,张院长就像我们的亲闺女!”

对老人好,政府将临时救助站放心交给她

2013年2月,临颍县民政局将临时救助站设在了张明智的养老院,张明智欣然接受。她特地腾出一个院子,给这些需要救助的人用。

临颍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把救助站设在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比较“信得过”。在临颍,张明智有着不错的社会名声。她先后荣获“河南省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敬老楷模”“十佳市民”等许多荣誉,证书摆满了办公室的一面墙。

两年多的时间,这里一共救助过83名需要帮助的人士,目前有19名救助对象住在这里。

“别看现在只有19个人,我们工作人员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花在他们身上了。”张明智说,这些救助对象跟老人不一样,他们多是残障人士,几乎无法沟通。很多人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照顾一个残障小伙子甚至比照顾一个老人还要费劲。

一个重度残障的少年,在这里长期居住。他不能直立行走,也不会用手吃饭。张明智每天就把吃的东西给他掰碎用汤给他泡着吃。因为不会咀嚼,吃下去也不消化,经常拉到裤子里。张明智几乎每天都要给他换洗裤子、洗澡、抹除臭粉。“看着他们干干净净的,我心里舒坦。”

“我们这里人手比较紧,承接这个救助站困难肯定是存在一些的,但我觉得很值。无论从一开始想为母亲尽孝的初衷,还是到今天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我都只想着为社会出点力,我想我的母亲会以我为荣。”张明智说。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