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
整个镇政府养着30多个人,就我年纪最小,成天被他们当奴隶使唤。早上起得最早,烧开水,打扫各个办公室的卫生,然后接听电话,通知会议,复印材料,做会议记录,管理公共财产等等。晚上睡得最迟,要去完成领导布置的新闻稿和总结类的文章。你说,在这样的地方,有什么前途?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5月3日华西都市报)
说这番话的,是一个名叫“隽儿”的基层女公务员。“隽儿”从小的理想是当老师和医生,在“隽儿”眼里,这是两个真正关乎民生国本的职业。结果,大学毕业那年“隽儿”考上公务员,然后就来到了一个鸟不下蛋的地方,“在镇政府当科员。”因为,“之前并不知道乡镇机关的含义,报考的时候也根本没多想。”
很显然,这位“隽儿”对当初考公务员的选择很后悔。她现在的唯一理想就是“逃离乡下,定居城市”。我很怀疑,媒体报道的这位“隽儿”是否真有其人。因为,这篇题为《基层女公务员:月薪不到1500元成天被当奴隶使》的报道中有不少破绽。
比如,这位“隽儿”说,“镇政府这群人懒得很,把所有事都交给我做”,“镇政府养着30多个人,就我年纪最小,成天被他们当奴隶使唤”。“隽儿”这话的口气,好像一个镇政府就她“隽儿”一个人在干事,所有的人都可以指挥她。如果“隽儿”的话属实,这个乡镇的其它男女公务员,岂不都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只要再来一个比她年纪小的,她这个“小媳妇”是不是也可以熬成气指颐使的“公婆”?
再比如,这位“隽儿”说农村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说老人吧,太悲惨了,经常有老人死在家中尸体发臭,还没有人去管。中国的农村永远都这么可怜,永远都比城市穷,而且差距是越来越大。”这哪里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嘛。
笔者不是公务员,关于公务员群体的印象,基本来自媒体报道以及平时和公务员的一些工作接触。印象之中,公务员群体工作体面,收入稳定,手握公权,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以前媒体也是这么宣传的。正因为如此,每年公务员考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考一个职位似乎成了家常便饭。公务员考试很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然而,十八大之后,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媒体关于公务员群体的报道出现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变化之一是有些人通过媒体叫嚷“为官不易”;变化之二是一些媒体炒作所谓的公务员“辞职潮”。总之,就是现在的公务员很不好当了。
无论是公务员“为官不易”,还是所谓的公务员“辞职潮”都是一些媒体不怀好意的炒作。媒体通过“隽儿”的口述,将基层女公务员描写成一个活脱脱的“奴隶”,也把新农村描写成人间炼狱,暴露出一些无良媒体居心叵测。
媒体应当给公众一个公务员群体客观公正的生存状态。少数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寻找极端事例甚至虚构故事“立论”,这样的报道怎么可能客观公正?只能一叶障目,甚至妖言惑众。这不仅有违新闻职业伦理,也与当下反腐败斗争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