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建
农民变市民,到底难不难?魏青梅有发言权。短短3年,她赶上大棚改,拆掉一处旧瓦房,免费分到两套新楼房;从污水横流的老村,搬进设施齐全的新社区。“村集体预留8000平方米商业房,租金共享,替农民交水费、物业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孟庄巨变,只是小小样本。以大棚改为突破口,一场深刻的新型城镇化变革,正在郑州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演。(4月26日《人民日报》)
三年时间,郑州市政府突破土地、资金、就业的城市棚改三大难,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大棚改新路子。不仅解决了城乡和城市内部“两个二元结构”问题,实现了大棚变楼房的硬件转变,而且还注重“软件”提升解决了农民变市民后的后顾之忧,以全面布局的服务升级增加了城镇化的含金量……目前,永不满足的郑州,正向着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阔步前进。在郑州大棚改、家门口城镇化的亮丽成绩单面前,我们不仅要反思,郑州大棚改给我国的城镇化带来了哪些热启示?
一者,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郑州大棚改的成功源于对改革的充分调查和对困难的充分估计,2011年,面对郑州贫困山区、煤炭塌陷区、黄河滩区人多面广等问题,郑州市政府充分估计了土地、资金、就业问题的难度,并在农民上楼的积极性、后顾之忧、软硬件和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上统筹考虑、长远打算,为大棚改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者,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人,是大棚改的核心要素和城镇化改革最终目标。农民、市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可不认可是城镇化的终极审判。所以,在大棚改中,郑州市政府始终将农民市民的态度、积极性和利益维护摆在第一位,拆迁安置时,保证“一个主体四个权益”,突出群众主体和群众利益维护;服务配套时,软硬件兼顾,农民与市民实现同权、同待遇;环境改造时,变“摊大饼”为“蒸包子”,组团发展,以产兴城,解决城镇化后市民的就业与创业之忧。
三者,全域布局,服务升级。大棚改、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赶农民上楼,而是要打好城镇化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组合拳”,前期社区选址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中期,在通宽带、天然气,配建卫生室、小学的基础上,探索城乡均等化政策,实现农民与市民实现同权、同待遇;后期,做好市民就业创业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优质公共产品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城市形象。
四者,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目前的大棚改、城镇化成绩喜人,但这不是郑州发展的终点,而且,“谢家宝树,偶有黄叶。青聪骏骑,小庛难免”。郑州发展中,出现了规划滞后导致的建设无序、城乡承载功能严重不足问题,但这些问题与郑州更宏远的发展定位相结合,就有了化问题为亮点的可能。承载着郑州人的“绿色化”、“国际化”梦想,郑州正阔步走在“打造大枢纽,筑基郑州国际商都”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