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新格局:凸显委员主体地位
2014年10月30日,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现场不设主席台,与会人员围坐在一起,允许现场插话……3个小时的会听下来,记者充分感受到了现场热烈而坦诚的气氛。
此次座谈会聚焦“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与会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说,这个话题切口很小,影响却很深远。
李叶青道出了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要特征。自2013年10月22日启动,双周协商座谈会迄今已举办26次,其中2014年举办19次,基本都是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两周一次更能调动委员热情,大大提高履职效率。”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马大龙说。
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代表,全国政协2014年大大增加了协商密度,概括起来就是“1420”:1次全会,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2次专题协商会,比往年各增加一次,近2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新格局已经形成。
“委员强则政协强。全国政协去年构建的协商议政新格局为委员创造了良好的履职条件,把委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凸显了委员的主体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说。
协商有成效:焕发蓬勃生命力
2014年11月起,中央财政将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补助标准从每天补贴3元提高到4元,中央财政为此安排资金9.4亿元,32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此“吃得更有营养”。
标准的上调源于全国政协的一次视察。2014年6月,全国政协结合当年重点提案督办,组织视察团赴云南省就“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贯彻实施情况”开展视察。视察团建议适当提高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很快得到了落实。
协商就要真协商。在去年的不少协商活动中,都活跃着党政领导的身影。马大龙说:“与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当面交流,把以往的‘文对文’变成‘人对人’,有疑问可以当面答复和追问,使协商成效得到了保证。”
2014年1月,全国政协对《重点提案遴选与督办办法》进行修订,重点提案数由占立案提案总数的1.5%调整为1%,数量由上一年的91个减少至49个。截至2015年1月,48个重点提案所提意见建议得到采纳或正在落实。
2014年8月,研究落实全国政协重点工作的主席办公会议首次研究重点提案督办落实情况,有力促进了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提案办理和落实。截至2015年1月31日,各承办单位已办复提案5044件,办复率达99.8%。
始终把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视察、考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视察、考察成果的运用、跟踪和落实——2014年全国政协组织了4个视察团和13个考察团,共有327名委员参加。一份份视察、考察报告送达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委,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不少已转化为政策措施。 (光明日报记者 倪迅 周洪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