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公众在“小编说”中,不仅难以判断这究竟是代表的官方,还是小编个人,更重要的是,一旦“小编说”被网友吐槽多了后,小编就顺利晋级为“临时工”,如2013年北京地铁回应官微“蝗虫论”时就称“系小编所发”,言下之意,政务微博被点赞的时候,那就是政府部门的政绩,如果被吐槽,那就抱歉,这不能代表政府。
如此见风使陀的态度,显然不是公众所期盼具有权威公信的政府行为。而相比堂而皇之的“小编说”,政务微博过分拟人化还呈现了漠视公众情绪的自以为是。
有人说,“小编说”的种种问题背后,所呈现的是政府未曾准备好的社交问政时代。但根本来说,问题并非发生在“小编”打理微博的职业素养问题,而是政府公权行为的观念仍散发傲慢。
所有的人都希望借助开放的社交媒介促进中国政治生态参与的变化,但政治参与的关键是将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亟须改变的观念转变进行制度化。但现实是,政府并没有就微博这种社交参与形式,建立成熟且符合社会期待的回应机制。尽管此前多少有过高层的提及,但至少没有将其细化到每一个官微运营的“小编”身上。这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社交网络这样的技术,使得政治参与活跃了起来,提到了人们对政治参与效果的心理预期,但因整体框架中缺少根本的权力观念转变,让公众参与难以通过制度性安排进行反馈或消化,社会沟通的成本并未因官微的及时回应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