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高清:“四桥一路”风雨20年 依然是郑州主动脉

2014-12-30 08:17:47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正在建设中的紫荆山立交桥(1994年9月摄)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从1994年6月10日动工,到同年12月30日全线通车,四桥一路引领郑州进入了立交时代。到今年,四桥一路已经整整服役20年,一路行来魅力不减,依然是郑州当之无愧的交通主动脉。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郑州商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1993年,全市GDP已突破200亿元。经济发展带来交通变革,至1994年,郑州市区汽车保有量接近10万辆,交通日趋紧张,尤其是金水路等几条主干道,已经拥挤不堪,压力很大。

  同样是省会的南昌,城区已拥有12座立交桥,而当时的郑州,严格意义上没有一座互通立交。

  1994年3月份,郑州市宣布筹备修建“四桥一路”工程。所谓的四桥一路,是指由河医立交桥、大石桥、新通桥、紫荆山立交桥四座立交桥与金水路高架路(南阳路至文化路)构成的城区快速路。

  5月,四桥一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当月,金水路沿线拆迁工作全面展开,并在短短15天内完成了涉及250多个单位总计3.9万多平方米的拆迁任务。6月10日,6000余名建设者开上前线,一个简单的誓师动员大会之后,工程开始了全面建设。

  这是郑州市建国4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从医学院到紫荆山,全线开工。当时当时施工技术、设备都不行,全靠人海战术,高架桥不是预制件,而是现场扎钢筋,混凝土浇筑。把两年的工作量压缩到180天。为了确保工期,当时昼夜不停施工,工人都是吃住在工地。

  修路期间,作为郑州最重要的一条主干道金水路必须完全封闭,对郑州市的交通也是个考验。尽管那时的车辆不多,但是也十分拥堵,对此郑州市民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到12月30日,“四桥一路”工程竣工正通车,从而结束了郑州乃至河南没有现代化立交桥的历史。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河南城市建筑史册的日子。上午,瑞雪纷飞,金水大道披红挂彩,数万名群众拥向“四桥一路”,人们陶醉在幸福与欢乐之中。不少市民干脆打个“面的”,从医学院上桥到紫荆山下桥,汽车穿行在高大的梧桐树之间,仿佛有了步入云端的感觉。

  当年建设四桥一路时的速度之快,在郑州乃至全国曾引起轰动。四桥一路总长11.5公里,施工范围4.2平方公里,桥体建筑面积l2.5万平方米,总投资3.7亿元(不包括地下通道),这几乎相当于当时郑州市一年的财政收入。

  四桥一路对郑州当时交通的改变是巨大的,即使在1996年,从西开发区驱车走四桥一路立交到市内的老飞机场,全程也就半个多小时。

  四桥一路的修建,不仅解决了郑州市交通拥堵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巨大作用,还创造了郑州市建设史上几个第一:银行资金融资建设,解决了资金问题;开了贷款建设、收费还贷先河,郑州市所有的车辆每年要交1000元还贷;是郑州市建设最快的工程,半年完工,而且质量还那么好。更重要的是,为郑州市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建设开启了一个先河,打响了交通建设的发令枪。

  尽管现在也有部分市民对当时“四桥一路”的设计方案有看法。如:“不应该在省委、省军区“下线”“金水路西段应该一直修到当时的107国道”等。但直到现在,时任郑州市市长的陈义初还认为当时的方案比较合理。他解释说,也考虑过在省委门前设立高架桥,但如果高架了就无法在省委门口下去至于没有从紫荆山一直修到107国道,主要是燕庄那一段的路,当时非常窄,需要大量地拆迁,政府没有这笔钱。

  当然,陈义初也有遗憾。他认为,四桥一路建成后,一直到2010年才开始修建京广快速路,中间间隔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早点修建的话,郑州的交通条件会改善很多。

[作者:新华社记者 王颂  编辑:禹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