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工程让官兵建功军营
几年前,一部电视剧《蜗居》引发收视狂潮,引发社会共鸣。郑州市的军地决策者们走访部队时,官兵对后院、后路、后代问题上的担忧,犹如《蜗居》的现实版,深深震动他们的心。
面对这一“蜗居之困”,军地领导们也挺尴尬:尽管住房保障在驻军利益需求中最现实、最紧迫,可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满足官兵需求;而郑州市常住人口将近1000万,土地资源稀缺,房价涨幅较大,大大超出官兵购房能力,保障房建设又“僧多粥少”,“住房难、购房贵”长期困扰驻军官兵。
作为经济发展成果的保护者,驻军官兵最应当享受住房保障这块“大蛋糕”。郑州市房管局局长李德耀介绍,安居工程在郑州市十大民生工程中居首,近年来每年投入5万余套保障性住房,借助这一东风,市委、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规定驻军官兵住房全部推行社会化保障,只要符合随军条件且夫妻双方均未参加军地房改房分配的军官、文职干部、三期以上士官和军队职工、离退休干部、伤病残军人,均可向地方申请保障性住房,优先购买,并享受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每年按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5%至10%的比例为驻军提供房源,满足他们3000套左右的安居用房需求,解除了官兵“蜗居”之忧 。
在新疆某部服役的边防干部李可学,就是郑州市安居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这位戍边21年的“老边关”,做梦也没想不到能在寸土寸金的省会郑州买套住房。专为现役官兵新建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军安城”开盘时,他低于市场价近三分之一的价格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全家人都很兴奋,支持他继续献身国防。
既让现役官兵“安居”,更要让他们复转后“乐业”。郑州是军转安置大市,每年接收军队转业干部1300余人,仅团职就达100多人,占河南省近一半。郑州市在实施“就业工程”中把军转干部安置作为引进人才、补充干部的重要途径,纳入全市干部培养使用的大盘子。郑州警备区政委刘贵新介绍,该市探索创新出“功绩制量化积分”军转干部安置考核模式,按照军转干部在部队任职长短、军龄早晚、立功等级等要素,量化打分、站队排序,自主选择去向,两年来将118名正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全部安排到副县(处)实职领导岗位,在军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军转干部是人才,退伍士兵同样是财富。为破解退伍士兵工作安置难、发展空间窄问题,该市及时调整基层政权建设用人思路,从退伍军人骨干中大规模组织“退伍兵当村官、进社区”活动,3年来选拔472名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进入乡镇(街道)和村支(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先后有52%受到表彰。
郑州市在依托民生工程解决部队打仗需求的探索实践中,凸显出良好的政治、社会和军事效益,取得多重良好效应。前不久,警备区政治部对150名郑州籍官兵问卷调查显示,他们普遍认为此举激励了军人、稳固了军心,温暖了军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