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2000年初,河南大旱。吉寅给小女孩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吉雨”。一下子儿女双全,吉周和妻子禹慧娟也高兴得不得了。“养着养着就发现问题了”,禹慧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吉雨的缺陷逐渐显露。“不好动,自己能在屋子里待一天。直到5岁的时候,我教她数数,还只能数到10。遇到问题反应很慢,后来到医院检查了几次,说是弱智,检测结果一直是智力三级”。
“托孤”,《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临终前将留下的孤儿托付给别人。
“义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在慈善城市荥阳,就有这样一个很“义气”的“托孤”故事:一个山西籍的智障孤女,两岁多时被姥爷托付给了远在荥阳的好朋友,现在,这个女孩已经17岁了……
昨日上午,记者在荥阳市建业社区新民街一号院居民吉周家里,见到了他的女儿——如今已经年满17岁的智障女孩吉雨。吉雨正端坐在电脑前听歌,妈妈禹慧娟正帮她梳头,禹慧娟说,“除了亲戚朋友,很多人都不知道吉雨不是俺亲妞”。吉周说,女儿的来历,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吉寅和他的朋友吉安说起。(首席记者 申子仲)
半个世纪的情义
吉周的父亲吉寅是荥阳市高山乡穆沟村人,生于1930年。吉寅和同村少年吉安都是贫苦出身,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1942年闹饥荒,吉安一家逃荒迁往山西绛县,但两个少年之间的情义并没有因此被阻断。
吉安一家在绛县落户开荒稳住了脚,到了解放初期,家境逐渐殷实。相比之下,固守荥阳老家,守着薄田耕作的吉寅一家,日子就清贫得多。重义气的吉安常常接济远在荥阳的吉寅,吉安家人口少,吉寅家人口多,而吉安接济“穷哥们儿”,从没有二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吉寅带着自己的5个孩子下海创业,在村里办起了阀门厂,因为诚信经营,生意很是红火。吉寅家也因此脱贫致富,成了村里的冒尖户。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远在山西的吉安一家,反而家道中落。吉安的妻子早逝,身边只有一个多病的女儿,名叫巧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此,吉寅反过来开始接济吉安一家,送钱送物,从来没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