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道穿镇过
喝茶,是西寨村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休闲,这里的茶馆被誉为“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一家茶馆内,茶香氤氲,几个黑漆漆的大茶壶在炉火上“咕嘟嘟”烧着水,几十位茶客一边喝茶一边打着麻将。“一天不来喝茶就心里惶惶,两天不见牌友就手里痒痒。大家都是这么过的,这就是我们西寨人的生活方式。”一位茶客说。
“在我们西寨村,茶馆就有近20家。每天人都很多,夏种、秋忙的时节,大家忙一天也都过来喝茶。”茶馆老板娘张秋满说,在村里的老街上,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
茶馆大都不讲究茶叶与茶艺,但不管条件如何,生意都很旺。有的茶馆甚至连招牌也没有,没装修过的瓦屋,几张矮桌,几条小凳,一个大锅炉再加几只搪瓷缸子,就成了生意。茶水很便宜,一块钱一壶,茶客或聊天,或打牌,农闲时经常一坐就是一天。
郏县文化局原局长刘继增说,历史上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古茶道”,便从郏县西寨村经过。明末清初时期,晋商开辟了一条从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长5000余公里的茶叶贸易路线,纵贯亚欧南北。他们把武夷山的茶叶加工成茶砖,水运至汉口,经汉水至襄樊进入河南,过汤河、社旗、郏县等地,再过黄河北去。中国的茶文化,便是沿着这条路线传遍世界各地。
■专家观点
商业开发要因地制宜
无论是古韵悠然的明清建筑,还是传承久远的茶食文化,都见证着西寨村曾经的繁华兴盛。
如今,地处冢头镇中心的西寨村,依然延续着曾经的荣光,街铺林立,商业繁荣。然而很多明清的古建筑,却在时代的脚步中慢慢变得暗淡无光。岁月悠悠,遭风雨侵蚀,再加上资金不足,以及保护制度不健全,村里有些古建筑破败不堪,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曾经大街两边全是明清古建筑,现在很大一部分都被改建了。以前,我们都是用甘甜的蓝河水泡茶,但后来蓝河被污染了。”高松山惆怅地说。
令人高兴的是,村里越来越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村里非常重视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目前西寨正街,正在重修路面,恢复之前红石铺路的古茶道景观,蓝河治污也正在进行中。”村支书梁东文说,从2002年起,西寨村就成立了村落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按照原风原貌,对道路、古宅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商业店铺等进行保护修缮,保持村落的原汁原味。
郑州大学建筑系主任郑东军认为,在传统村落的商业开发方面要因地制宜,可在不改变格局和建筑外墙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打造带有原汁原味古村落特色的商业形态。例如,村里修复了闯王阁,在不改变古建筑格局和外观的同时,把闯王阁打造成茶食园中的贵宾室,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争相在李闯王下榻的地方品尝清真小吃,生意格外红火。这都是对古村落开发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