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注册登录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现场科技人员素描

2014-10-24 10:40:34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图为发射时刻的发射飞控大厅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题:我伴嫦娥明月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现场科技人员素描

  作者 韩慧琳 边晨 祁登峰

  10月24日,凌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器箭分离”,随着一声洪亮的调度口令,深邃的夜空像一幕巨大的荧幕,缓缓开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飞控序幕就此拉开。飞控大厅里,一群暗夜的守望者相伴嫦娥。

  号令“八方”总调度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入轨参数已发出!”

  “……”

  2时整,伴随着火箭的绚丽腾空,北京中心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戴堃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调度口令,开启了嫦娥为期8天的地月旅行。北京中心是整个任务的飞控“神经中枢”,所有信息和资源都要汇集到这里,而总调度戴堃也要从这里声传“天地”、号令“八方”。

  “太阳翼展开。”随着又一声洪亮的调度声起,记者看到总调度台前,戴堃正一手轻抚话筒,双眼紧盯屏幕。

  “5分钟内,要下达40多条口令。压力山大。”戴堃这样描述自己坐在岗位上的感受。被任命为任务总调度后,他从通读方案预案开始,抽丝剥茧,深入其里,把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故障预案都深深刻入脑海。为确保“调度有方“,他不仅要熟悉数十个软件的性能,熟悉成千上万条指令的目的和意义,还要随时随地判断和准确领会专家组的决策和意图,各类应急预案都要熟记于心。

  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长年的加班熬夜,让戴堃患上了严重的黑眼圈,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可爱的外号“熊猫戴”。作为中心最年轻的总调度之一,86年出生的“熊猫戴”安坐调度台,指挥若定、号令八方,在旁人眼里看似很风光,“熊猫戴”却从未有这种感觉。

  “调度岗位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么光鲜,其实就是‘大管家’。”戴堃揭秘道,“这次任务中心首次实施型号制度,指挥组织流程缩短,决策实施流程压缩,这就要求以往的调度工作模式必须改变,不能高高坐起,而是要甘愿当好型号团队的勤杂工,大到组织协调,小到买一个插线板,都要用心尽责,都需要能力、勇气和担当。”

  领航嫦娥“发令兵”

  随着“器箭分离”一声令下,北京飞控中心正式接手对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指挥控制权,飞控战役就此打响。

  此刻,坐在上行控制岗位上的主管设计师程肖成为了整个飞控大厅最紧张的一个人。他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早早的放在了键盘预定位置,支起耳朵等待调度口令。

  随着鼠标的轻轻点击,一条关键指令从程肖的手中发出,飞向“嫦娥”,程肖成为了这次任务第一个用电波与“嫦娥”对话的人。

  整个任务期间,从他和同事指尖不断发出的指令,就像一条条无形的丝线,引领着“嫦娥奔月”的旅程。

  程肖所在的岗位被称作“遥控发令岗”,是直接与飞行器对话的岗位。他们的每一次发令都直接决定着飞行器的下一步行动,关乎着飞行器的命运前途。

  “每一条发往太空的指令,只需几秒钟就能到达,一旦出现错误就没有机会更改,特别是一些事关飞行器安全的关键指令,必须一次成功,百发百中。”程肖说,“尤其是这次任务,8天之内要发送指令2000多条,全程密集发令前所未有,风险很高,压力特大。”

  为确保万无一失,程肖和同事们不仅要将2000多条指令代号和意义谙熟于心,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发令的熟练度和准确性,还得经常琢磨创新出一些“小玩意”,以提高发令效率和准确度。

  “追赶发令”就是这次任务程肖琢磨出的“小玩意”。他告诉记者,以前指令都是严格按计划发送,相邻的发送指令之间有闲置时间,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追赶发令”可以智能判断指令发送时机,实现自动发令。不但可以节约大量发令时间,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发令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发令风险。

  “这次任务,‘追赶发令’一定会有精彩完美的表现!”程肖信心满满。

  浩瀚深空“定位仪”

  当大凉山深处的火箭拔地而起时,技保机房里,段成林和他的同事正在紧张而沉着的计算着入轨参数,他们要在宣布“器箭分离”的5分钟内为“嫦娥”准确定位,运算精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能否将“嫦娥”送入预定轨道。小段把自己和同事比作是外太空里的定位仪,“精准定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如此心声,何尝不是他们在历次任务中对自己的定位。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主要是为月球探测第三步“返回”进行先导试验,“返回”二字简洁而温暖,但对段成林他们来说却是一次充满难度的严峻考验。任务中一般情况下每次轨控注入之前至少有3小时的定轨和会签流程,而这次任务在“三站联测”结束到给飞行器器注入精确轨道之前,他们只有90分钟的时间确定飞行器的准确位置,并为卫星精确返回提供引导。时间压缩了一倍,定规精度却高出了数倍,如果不能满足指标要求,返回舱很可能无法进入返回走廊或者进入大气烧毁,导致任务失败。

  面对全新的考验,小段冷静依旧,恰如一台计算精准、性能优越的“定位仪”,稳稳驻守在方寸荧屏前,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引领着“嫦娥”在浩瀚深空中的每一次华美转身。

  飞控幕后“显示人”

  坐在笔者身旁的赵彩霞业务繁忙,不停的接打着电话,俨然一副技术大拿的样子。她是这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的显示硬件主管设计师,任务中所有参试的显示工作站及其辅助设备都由她和她的团队来掌控。从飞控大厅里实时演示任务的巨幅显示屏,到每一位参试人员面前获取任务状态的显示器,近千台显示终端都“逃不过”赵彩霞和她团队的密切监视。

  为了保证任务中每一台设备的正常运行,赵彩霞和她的团队每一天都几乎24小时严阵以待。硬件故障具有不可预知和不可规避的特点,为此,他们不仅需要对近千台设备的型号、批次及配置了如指掌,更为关键的是心中要有“多对一”的应急预案,手上要有分分钟解决故障的绝活。

  对比关键岗位,赵彩霞,这位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幽默的称自己在任务中是“跑龙套”,“只要硬件显示系统稳定可靠,我们就谈不上大贡献。”她的话语中透着朴实与谦虚。

  “会不会觉得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些大材小用?”,面对笔者的提问,赵彩霞的回答干脆,不带半丝迟疑。“不管干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干好了,才是真正的“大材”,我的工作就是“显示”,我的使命和职责就是一名“显示人”。(完)

编辑:王静喆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