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知
董天知将军故居中董天知将军塑像
董天知将军故居中董天知将军遗像
董天知将军故居大门近景图
董天知将军故居展厅
董天知将军故居展厅
中原网记者 熊堰秋 通讯员 刘勉玉 邵方 董广华
金秋十月的一个午后,秋高气爽,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一幢灰砖蓝瓦的四合院里,地面上闪烁着斑驳的光点。这个四合院,就是董天知将军的故居,如今这里已成为荥阳市和郑州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在讲解员和当地知情人的讲述中,中原网记者追溯了董天知将军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投身革命 如饥似渴学习进步思想
1912年4月19日(农历三月初三),在荥阳老城南街一幢灰砖蓝瓦的四合院里,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降生了,家人给他取名小亮。他,就是后来为革命出生人死,在百团大战中壮烈殉国的董天知将军。
知情人介绍说,董天知,小名董亮,又名董大文,曾用名董旭生,被捕后改名董天知,汉族。董天知的父亲董均(董秉甫)是一位教书先生,仗义疏财,创办学校,在当地颇有名望。母亲欧淑玲,勤劳朴实,贤惠有德,虽不识字,却能讲一箩筐的故事(如司马光不撒谎、岳母刺字等)来教育和影响孩子。
“董天知姐弟5人,他排行第二。6岁入荥阳私立煦新小学读书,成绩优异。他天真活泼,爱好文体活动,经常唱的一首歌是:‘黄族应享黄海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1922年夏季,他报考荥阳县立高等小学,名列榜首。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讲演会和文艺宣传活动,投入学校组织的禁毒斗争。他高小毕业后,读了一年私塾。后因家里生活困难,他不得不辍学。在家一面自学,一面帮助母亲干活,甚至推着独轮车去卖菜、卖盐。”
1927年,董天知在大姐帮助下,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期间,他结识了大姐的同学胡云峰(又名胡士青)和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彭湃革命思想影响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
董天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新青年》、《向导》、《创造》、《北斗》以及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等进步书刊,思想进步很快。接着,他在学生中宣传先进思想,组织进步学生开展反对读死书、死读书的陈规陋习,进而积极参加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集会、罢课、游行活动,终被学校开除。
初露锋芒 推动北平学生运动
1929年5月,由于初露锋芒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跟踪,董天知毅然离开河南去北平,不久考入了弘达学院。他在学校积极追求革命真理,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鏖尔读书会。在读书会里,他认真阅读和研究马列著作,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1929年夏,董天知在弘达学院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并先后担任了学院团支部委员,西城区团委委员,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并参加河北省左联、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的活动。他和郝冠英创办了一个名叫《好孩儿》的刊物,组织儿童阅读。
按照上级指示,董天知在青少年中广交朋友,包括拾煤渣的、捡破烂的、沿街叫卖的、小乞丐等。他向孩子们讲解穷人为什么受穷,富人为什么富的道理,把穷孩子团结到了共青团周围。在他的教育和组织下,这些孩子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觉悟,撒传单,贴标语,有的还为地下党团组织做交通员,搞侦察,使党的影响力在群众中不断扩大。
为了推动北平地区的学生运动,董天知整天奔走、开会、接头、跑交通、送文件……样样都干,有时夜里还要起草和印刷《告工人书》、《告农民书》之类的小册子和宣传品。他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