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斗”黄河,“溢“出荥泽
荥泽的形成最富争议的莫过于史书中济水“斗”黄河,“溢”出荥泽。
济水源于豫北济源的王屋山,曾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为古代“四渎”——渎,独立入海的河流。它在荥阳汜水镇的大伾山注入黄河,经郑州向东,济南即因此河得名。
《水经注》记载,(黄河)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汉孔安国《尚书传》“济水入河遂流数十里而南截河,又遂流数十里溢为荥泽。”
意思是,济水在北边注入黄河,与黄河水激情相撞,与黄河合流数十里,在河南边漫溢,在郑州北部汇聚成荥泽。
古人对此莫衷一是,有说,济水流入地下,过了黄河后再从荥泽漫涌出来。也有说,济水清黄河水浑浊,济水浮于黄河水上流了过来。更有人质疑这些解释,认为不过是臆想。
史念海认为,所谓济水穿黄河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只不过是河北岸有一条水注入,河南岸又分流出一条河,两岸之水并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陈万卿说,古人记载的并非不可能,济水自王屋山发源,数水汇入,流程短落差大,渐成澎湃之势,注入黄河后,冲势不减,直达黄河南岸。水势减缓后,漂浮于挟裹泥沙的黄河水之上,同流数十里,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
其实,济水之名,也因横渡黄河而来。《释名》中提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多雨季节,黄河、济水同涨,清澈的济水溢出形成了荥泽。
连通东西的经济命脉
荥泽周边自古就是贯通东西的水陆交通的重要地段。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认为。
唐代以前,由于国都多在关中地区,而黄河下游南北又是经济富庶的地区,荥泽周边的水陆交通就是联系政治中心和富庶之地的东西通道。
文献记载中,荥泽周边城邑星罗棋布,垂陇、沙城、水城、宅阳城等数座古城,在荥泽北端沿着济水流经之处自西向东的方向顺序排列,这些古城历史最远可追溯至遥远的春秋时期。
鸿沟水系开启了中原地区运河的发展,也成就了此后的隋唐大运河,“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或是形象的说明。
水运网络就是经济网络,在史念海看来,甚至“秦国极力东侵,无非是也想参加到这个经济网络中来”。
因黄河侵夺,荥阳故城也一再南迁,至清朝康熙三十七年,迁至现在的荥阳故城所在地。现在的荥阳故城,除东城墙已湮没在沧桑岁月里,其余三面相对完整。
《水经注》记载,枯河“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陈万卿解释,在今天的广武山东端向东,古时候还有一座略矮于广武山的山,枯河水自两山之间穿过,东北注入济水。
现在,曾名列四大水系的济水早就被黄河所夺,不复存在,只有那孤独的枯河依旧沿着郑州西北部一路蜿蜒汇入黄河。
鸣谢
本栏目专家顾问团成员: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隆文;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荥阳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万卿;
郑州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