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报中原网>
注册登录

留住山留住水留住乡愁

2014-08-20 01:32:09来源:郑州日报
字号  

500余年的古枣树

500余年的古枣树

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剪纸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群众进行舞龙表演练习

群众进行舞龙表演练习

观音寺镇潩水寨村的老房子

观音寺镇潩水寨村的老房子

宁静美丽的村落

宁静美丽的村落

新郑传统小吃——丁家粉蒸肉

新郑传统小吃——丁家粉蒸肉

    本报记者 赵丹 高凯 刘栓阳 文/图

    编者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山翠嶂曾得几回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炊人声能得几回闻?“乡村”渐渐地如发黄课本里转眼一瞥的名词,“乡人”陌生得只是匆匆行走中蹲坐一边的路人,而“乡愁”,在无数个以离别开始,而不是以团圆作结的旅程后,逐渐模糊。

    “乡愁”,在记忆深处。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故乡里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里都住着故人。孩提时,故乡是摇篮里温柔的乡音,是饭桌上温暾的香气;是清晨推窗时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披霞晚归时沾衣不湿杏花雨。

    “乡愁”,在回首他处。为了理想来到他乡,每个他有他的梦,每个梦都枕着他的愁。高架桥下低头寻路,高耸楼端埋首打拼,地下的拥挤,地上的拥堵,生存线上的每日来回,故乡可是夜深人静时的一抹清泪?

    “乡愁”,在未来何处。站在现代都市与记忆乡关的十字路口,城镇化的脚步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不必奔赴远方,或是缅怀记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郑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把生态体系建设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条条宽广整洁的水泥路在村中蜿蜒,层林涌翠鸟鸣啾啾,拂堤杨柳婀娜多姿,绿树丛花,炊烟袅袅。走进新郑市城关乡的农家乐园,记者被这浓浓的乡情包围了。“这里的环境很美,交通也很便利,一有时间我便带着家人和孩子来这里,孩子们很喜欢这里。”市民张先生说。

    新郑市科学划分市域内空间布局,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切实提高区域内的资源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该市按照“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的思路,整合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规划,科学编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文物保护单位布局、现代农业及生态体系空间布局等规划;依托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带、双洎河、黄水河生态水系、薛店及孟庄红枣种植保护区、龙湖林果业基地,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着力构建“一山一带两河两基地”的复合型生态功能区,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立体交错、景观优美、绿量充足的城乡生态体系。

    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新郑还以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各项减排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现场监管,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行业污染治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目前,污水处理厂全域覆盖,已建成的6个污水处理厂合理分布在“两城、两市镇”及重要区域,市域污水基本达到“全收集、全处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已完成投资2.1亿元,建设饮水工程186处,解决46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一座日处理580吨的垃圾填埋场,形成了“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

    新郑的水资源量在郑州六县市排第一,9条河流水源地大部分在市域内,再加上南水北调干渠,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该市以生态廊道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郑新快速通道、G107、新村大道、解放路北路等生态廊道27条、264.57公里,着力打造湿地文化园、轩辕湖生态景观,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土地价值。加大市域生态水系建设,通过持续投入、持续完善、持续提升,着力打造双洎河综合整治、双龙寨溱洧交汇处、新区沙滩浴场、南水北调滨河公园、龙湖湿地公园等精品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以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在新郑创业就业。

    为了留住美好的乡愁,留住那些即将遗失的“民间珍宝”,新郑还面向全社会开展以“文明生态·留住乡愁”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征集活动。民间文学、名人故事、古树名木……这些都被列为征集范围,同时“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中的剪纸培训、书法绘画培训的开展,既是留住我们的乡愁,又是对该市民间瑰宝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村落的保存——人和寨

    在新郑市辛店镇东北双洎河南岸有一个百年古寨——人和寨。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一个村落得以保存。在这里,记者踏过历史的足迹,绕过三面环水的村址,感觉到留不住的是时间,挥不去的是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人和寨大约兴起在清咸丰年间,当时,寨子周围31个村落的富豪们为对付土匪兵乱,耗时20余年修筑此寨。全部完工后,因村西有一座土桥,故取名土桥寨。之后,又取《论语·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义,改名为人和寨。

    人和寨内的房屋建筑也是该村的一大看点。一位村民介绍说,这里的老房子正房大都是“明三暗五”,也就是看着是三间房,其实是五间。记者细细查看后发现,确实如此。另外,房屋的墙砖上都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屋内屋外均有漆着红色油漆的浑圆柱子,还有高高的门槛,厚重的木门,门后边光门闩孔就有4个,这些精美的影壁墙、雕花屋檐、木门进一步向世人证明了人和寨当年的繁盛,也把往昔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留给后人揣摩学习。

    沧桑巨变的100多年过去了,人和寨村的古寨墙和遗存的院落房屋依然让人感到一种雄壮和威严。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百年古寨,新郑市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进行修缮。

    传统技艺的传承——李记菜刀

    新郑市洧水南岸梨河镇北三里岗村的“李记菜刀”,历经一个多世纪、五代人的不懈努力传承与创新,至今依然闻名遐迩,长盛不衰,而三里岗这个普通的村庄也因独特的菜刀文化声名远播。昨日,记者前往三里岗村,实地了解百年传承下来的“李记菜刀”。

    走进李留柱家,开放式的菜刀作坊便在记者眼前铺开,里面摆着风箱、砧子、火钳子、锤子、抢刀、锉子等各种制刀工具,件件身上都写着“岁月”。菜刀作坊的当家人李留柱十分喜爱他的这些制作工具,他告诉记者,他做菜刀30多年了,是第五代传人,做刀的“家伙件”基本上不离手。李家祖上做菜刀从曾祖父李文祥(1845—1918)开始,之后在1907年祖辈定居三里岗冯庄村时,开始有了不小的名气。为了和市面上普通菜刀区分开,凡是李氏家族制作的菜刀上都打上两个“李”字,所以,菜刀也被称为“双李菜刀”。

    如此出色的菜刀,制作起来自然是不省心的。李留柱对记者说:“卖刀卖的是功夫。每一把刀,不经过锻打刀坯、拉条、破槽、夹钢等前前后后30多道工序是成不了的。说到底,每把菜刀不打够万把锤,那就不是‘李记’好菜刀。”

    高超的制作工艺、过硬的质量、良好的口碑,也让“李记菜刀”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荣誉。2008年,“李记菜刀”又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3月,李留柱的伯父和父亲获得“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而今,李留柱本人也于今年3月获得“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李留柱对记者说:“现在家族中制作菜刀的只有四户了。作坊式制刀是落伍的方式,我打算面向社会引资,再培养一批传承人,让传承百年的‘李记菜刀’可以继续风光下去。”

    名人故事的记载

    ——高拱传说

    新郑市从古到今,涌现出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高拱就是其中之一。

    在博物馆家属院,记者见到了高拱的后人,高拱传说传承人高鸿宾。他从2005年开始搜集、整理关于高拱的文献著作、传说等资料,并在《华夏源》刊物中连续登载。在高鸿宾家中,珍藏着一幅高拱的画像,画面中高拱正襟危坐,身着官服,威严而正气,该画像长2.6米,宽1.6米,是后人于2006年仿制而成。

    “高拱传说”起源于明代后期,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400多年。目前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有100多个,其中公开发表的有30余篇,其主要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高拱勤奋好学,简朴守信,立志报国的少年生活及求学经历;二是歌颂其学识渊博,勤奋理政,廉政为民,刚直不阿,高风亮节的官宦风范;三是褒扬他热爱家乡、关心民生的高尚品德。在老城南街,记者看到了当年的仁义胡同,关于仁义胡同流传有这样的一段传说。

    关于高拱在新郑的传说还有很多,比如“高拱中牟娶妻”、“高阁老的秤没星”、“高阁老的贡枣”、“高阁老四门出殡”等等。作为明代中后期的一代名相,高拱不仅是一个干练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思想家,其著作《高文襄公集》和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让人们缅怀难忘。作为高拱传说传承人,高鸿宾的最大心愿是继续挖掘高拱传说,传承光大高拱文化。

    评 论

    怎样才能“留住乡愁”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历史的一种敬意,一种负责任的敬意;乡愁更是向未来寄出的一枚邮票,一枚会增值的邮票。套用《舌尖上的中国》句式:这些是乡土出产的良心味道,它们代表了家的古早味,代表了一个人的初心和一个梦想的起点。

    没错,每个人都有乡愁,或是父母亲人,或是舌尖记忆,或是儿时玩具……乡愁是我们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可以说,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温柔的地方,都静静安放着故乡,这种思乡之情,都会引发割舍不断的乡愁。

    怎样才能让人记住乡愁,又该如何留住乡愁?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种回忆,那点点滴滴的过往,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散发出陈香;乡愁也是一种距离,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永远也回不去,不过距离能产生美。

    乡愁的表现弹性极大,一座老宅的修复、一段经历的再现、一个传统的复活、一次特别生活的体验,都可成为留住乡愁的方式,而且只有在活态传承中展现乡愁,乡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乡愁不是廉价的情绪发泄,它应成为我们面向未来的信心所在。要实现这点,就得走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让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成为人的家,成为乡愁的载体。这样,将人们现实和情感上的家乡打通,我们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守住我们文化的根。

编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