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刘阔在为”筑梦之塔“的演员讲解动作 林毅 摄
“筑梦之塔“的训练效果图 林毅 摄
“筑梦之塔“的训练效果图 林毅 摄
原标题 揭秘青奥会开幕式节目:“空中少林小子”受伤常见
中新网南京8月16日电 (记者傅艺明)128名河南塔沟武校的“少林小子”腾空而起,在空中作出前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组成30余个不同造型,这就是被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主创人员称为“史无前例且不可复制”的“筑梦之塔”。
“这个节目是整个节目最重要的一个章节之一,它是将高难度的技巧和优美的造型结合起来,带来震撼的情感辐射,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还是情感的有效传递,这都是以前没有过的。”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揭秘创意:“要让年轻人自我完成一个事情”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文学总撰稿朱海参与了开幕式全部创意过程,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将“筑梦之塔”称为“第一次立体化、腾空化表演中国功夫”,“这本身就很不容易,应该说是对中国功夫的一大贡献。”
在谈到创意初衷时,朱海表示这与开幕式“中国梦、世界梦、青年梦”的主题是一致的。“当时我们就想,梦想不应该是一个虚化的东西,它终究是要靠努力实现的。所以我们就想让年轻人在现场完成一个非常有难度的事情,通过他们的努力,创造一个奇迹,来表现一代年轻人不断攀登、不断挑战的那种精神。”
揭秘训练:最长吊起1个多小时
“筑梦之塔”从一个纸上创意到最后呈现出震撼的节目效果,曾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编导工作的刘阔是幕后的“大脑”。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堆人式的人海战术。”刘阔说,“在天空中用人的身体变换图案,这本身就是一个浪漫和唯美的举动。何况这还不是单人的表演,它组成的是一个整体的矩阵式组图,演员们手拉着脚,在高空演绎着连贯的动作,连接不能有任何停顿,从难度上说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据悉,“筑梦之塔”从今年3月开始训练,最早的训练地是河南塔沟武校,今年6月下旬移师南京。初期训练时,最长的一次,演员被吊在高空训练了1个多小时才下来休息。在威亚的压力下,很多演员出现了胯部受伤的情况。
在开幕式导演组内,刘阔的“严厉”显而易见。“这是整场很核心的一个演出,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演出,无论是从艺术效果还是从安全性来讲,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我经常告诉这些孩子的是,他们的人生路还很长,这次演出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演出可能只是一种记忆,但是他们能够获得的工作态度却可以让他们终生受益。”刘阔表示。
不过,刘阔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他很感谢演员的配合和容忍,天气好的时候,演员们会在业余时间进行散打比赛并邀请刘阔观摩。
本月14日的彩排结束后,为了配合摄影师的拍摄要求,刘阔又对演员们进行了两次加练。加练结束后,他对对讲机里的同事喊话:“给孩子们买夜宵,他们辛苦了。“
揭秘技术:“像吊自己一样吊他们”
“老伟,请配合一下”、“老伟,往上升一些”、“老伟,保持这个高度”……这是编导刘阔在训练时经常喊出的话语。他口中的老伟,就是“筑梦之塔”高空特技的负责人谢永伟。
谢永伟对中新网记者说,之所以说“筑梦之塔”是史无前例的,也与这个节目使用了全新的高空技术有关:“传统的威亚技术,一般是有一个索道,索道上有移动的小车,演员吊上之后,通过机械设备来使他们在延索道移动,但这次我们完全没有使用索道。”
代替索道的,是一个车长22米、吊臂长为86米的500吨吊车。“节省经费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更加震撼。以前一般是一个人飞到场内做一个造型就走了,使用吊车后,可以很多人同时吊起来组成各种造型,展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力量。”
谢永伟表示,演员身上的挂点位置和威亚衣的高度,他都会根据动作的幅度来设计、调整。“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证每一位演员的安全”。
尽管受伤的事情难以避免,但5个月的训练却没有出现演员因重大伤病退出的事故。谢永伟表示,此次高空技术团队曾经接受过北京奥运会的考验,安全标准比国家对于演出行业的普通标准高出很多。“比如吊一个人的绳子最高可以承担800公斤的重量,其实已经足够了,但我还是要吊两根,就是为了确保安全。”
“简单说我们就像吊自己一样吊这些孩子”。谢永伟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