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间,总投资50亿元、占地8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吸引着人才、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投资5亿元在城区玉溪河岸最具开发的黄金地段,建成占地2000亩的人民公园和人工湖。
建设中的德江,让群众对这座现代化新城的未来充满期待。
虽地处山区,但阻挡不了德江人民一颗坚定发展、实现梦想的心。
本报记者 刘丽敏 刘佳美 赵聪聪 李伟彬 樊鹏飞 文/图“全力建设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虽是一个西部山区的小县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却对这个目标底气十足。
可就在4年前,连德江群众自己都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但4年时间过去,当地群众发现这个“梦”愈发清晰。
4年里,德江城区的面积从7.8平方公里拓展到15平方公里,人口从10万增加到17万,城镇化率提升到35.6%,地方生产总值从33亿元增加到59亿元,财政收入从1亿元增长到6.1亿元,当地农民逐步实现从农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城市“蝶变”的过程干净利落。
A
用活政策:掌握城市用地主动权
2010年9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依托该省东北部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建设,把德江培育成为贵州东北部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德江果断决定:政府严格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实行政府负责征地拆迁,打造环境,然后净地出让,不把土地打捆给开发商。在城市建设征拆工作中,该县提出“让利于民、和谐拆迁”,让拆迁户利益最大化。不到3个月时间,拆除房屋570户9.8万平方米,收储土地1.2万亩,实现“零上访、零强拆、零事故”。
随后,该县对收储的土地实行招拍挂,做到既合法,又合规,还可以形成竞争,最大限度降低市政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土地出让价格。严格执行好规划,采取网络化管理的办法有效控制了“两违”建筑,坚持有序开发土地,根据市场需求,每年控制适量土地投放市场,既调控了土地市场,保证了土地升值,又防止了房地产开发项目过多过滥,形成泡沫。
B
滚动开发:筹集城市建设资本金
政府要征地拆迁,要建设市政道路,要打造城市环境……没有钱怎么办?这样的难题摆在了德江县委、县政府面前。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钱从哪来?不能‘等、靠、要’,得想办法,用土地建城、用土地养城。”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征求多方意见,大家出谋划策。
2010年4月,该县通过实施风险评估,把经营土地作为撬动城市建设发展的杠杆,县财政整合上级相关项目资金1.8亿元,对城南344户村民房屋进行拆迁,收储土地3000亩。当年11月,该县就出让了300亩土地,出让资金就达4亿元,随后又出让了余存的2700亩土地,在该县掀起了以滚动开发为主的城镇化浪潮。
随后,该县在保证市政设施配套、民生事业及土地有序开发的基础上,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0宗2045亩,获得土地收益14.3亿元。
同时,该县还结合实际,组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9大投融资公司,融资36.5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腾笼换鸟”的改造,先后投资6.3亿元收储土地19680亩。
目前,该县在收储的城市建设土地中,除去各种市政设施及公益事业用地以外,还有1.2万亩土地等待开发。按目前当地每亩最低价100万元计算,可价值120亿元。除去各种债务,该县政府的净资产还有100亿元,而且县城容纳30万人规模的市政道路已建好,近3年县城新修道路50公里。每年500亩土地投放市场,最低可收入5亿元,既破解了财政困局,又防范了负债风险。
C
破题困局:
激活农村沉睡资本
“摸着石头过河”,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这是中央赋予基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先试一步的权利。
落后地区要发展,“钱”是关键问题。怎样才能打破发展瓶颈?转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发展观念,为德江发展走出了困境。
利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和房产权,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是德江“先行先试”的成功探索。
2012年,县财政用土地收益资金8000万元作风险担保金,搭建融资平台,大力推进“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激活了300亿元的农村沉睡资本。这8000万元犹如一团“酵母”揉入德江“三化一业”发展中,催化300亿沉睡资本带动30多亿元房开资金、40多亿元工业创业金、60多亿元民间资金参与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巨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因此,德江被作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上报国务院。
D
合理规划:拉动城市发展内动力
有了把德江建设成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德江原来的城市规划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德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思维定式,按“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理念,立足于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物流中心的思路,再次启动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通过征求各方意见,结合区域优势和用地条件,德江提出了将城市规划区按照远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控制,远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规划,中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建设,近期建设成为20万人口的城市。
针对这一思路,该县委托同济大学对城市建设进行了规划,之后又委托西南规划院对房屋的立面造型、主色调、天际线等进行了策划。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城建、交通、水利等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工作,不断优化城市建设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区域性产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城市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城镇化带动战略取得了突破进展。
与此同时,德江县委、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定位发展方向,依托“三高五铁一港口”的交通优势,以老城区为中心,实施“南连、北拓、中改”和“一城三区五中心”(老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工业园区、共和港区以及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并完成了煎茶、合兴等19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100个村庄规划,规划覆盖率达100%。
E
城市经营:
盘活资本提升品位
以景带城、景城互动——提升城市品位,在城南新区拿出最具开发的优势地段,投资2亿元建设占地500亩的人民公园和人工湖;投资1亿元建森林公园,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4平方米。着手与张艺谋团队合作在县城大龙阡建设“中国傩城·佛教文化园和民族风情园”,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以校带城、校城互动——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体中心。仅教育方面支出就达9亿元,向新区整体搬迁县一中、县职校、县中医院,总占地近800亩。引资15亿元,正在建设容纳1万人占地1200亩的贵州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县城在校学生达4.6万人。
以产带城、产城互动——南城北产,产城互动,城南新区和城北工业园区互为补充。环境的改善,吸引川渝商会、湖南商会等88家会员企业入驻,年产值达6.8亿元,创税收8000万元以上。
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经营上,德江将市场能够经营的项目推向市场,仅通过出让公交车停靠站20年广告经营权,就向社会融资3200万元。下步,该县还将把电影电视等有经营收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向市场,每年既可以减少1500万元的财政刚性支出,还可以产生新的税源,并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城市广告牌、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经营仍有巨大潜力。
F
产城互动:
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按照“兴城必先兴产,强县必先强业”的理念,德江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配套建设了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共和重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平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和毗邻重庆市的产业转移。目前,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增强了城市发展后劲。
德江还依托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重点发展汽贸、建材、机电等物流园区,并引进大润发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引资建设总投资约8亿元、占地200多亩温州商贸城。
在培育新产业的同时,德江按照“引进或扶持一个企业,激活一个支柱产业”的思路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德江5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示范园、20万亩生态茶叶、20万担烤烟、100万平方米天麻、40万亩核桃等特色产业,在亿源生态畜牧、黔东油脂集团、洋山河生物科技、兴农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面“开花结果”,快速做大做强。
G
产业兴城:
注入城市发展活力
去年以来,德江在拓宽工业园区承载力、发展力、支撑力上下功夫,在园区创建微型企业产业园。
已建成5平方公里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入驻企业50家,全部投产达产,年产值达3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万余个,创税收2亿元;累计建成茶园18万亩、核桃15万亩、5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18个;投资1200万元修复扶古城,引资15亿元开发洋山河景区。
这些产业建成发挥效益后,将提供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创收5000元以上,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目前,已有110家微企入驻,形成了轻纺加工、木器加工、铝材加工、特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创业就业700余人。2013年,该产业园实现生产总值4000余万元,创税逾百万元。
除抓好工业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紧扣传统农业不放松,在煎茶镇兴建农业产业园、共和镇兴建物流园区,并扶持了20万担烤烟、20万亩茶叶、40万亩核桃、100万平方米天麻、100万亩草100万只羊五大农业产业带和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提质服务业,发展壮大城市经济,以充足的就业创业机会为城市发展聚集源源不断的人气,以欣欣向荣的产业为城市扩容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财力保障,以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提升人民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