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留印”勇于担当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郑州邙山视察黄河时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72年,郑州邙山提灌站全线竣工投用。
1981年3月,市政府下文,该提灌站更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
2002年,该游览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并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7年4月18日,经过20年运作建设,全球华人的重要文化标志——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塑像在黄河之滨举行落成庆典。至此,被专家称为跨时最长、题材最宏大、建筑过程最复杂的炎黄塑像巍然屹立母亲河畔。随后几年,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黄河碑林相继建成开放。
2009年,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更名为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国务院批准该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11年,建设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宏伟构想盛装起航,绽放出夺目光彩。
2014年4月,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荣获“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旅游名景”。
回首过往,一串串坚实足迹为该景区传承实践“邙山精神”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解。
“邙山精神”到底是什么?接受记者采访时,郑州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雒国栋坚定地说:“‘邙山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知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它深深地镌刻在每位‘黄河人’的内心深处,不仅开创了历史,更影响着未来。”
这种朴素的精神也影响感召着成千上万绿城市民。
曾记否?少年时代,我们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邙山,登极目阁,观大禹像,然后在黄河母亲像前留影。成家立业后,我们时常带着年迈的父母去黄河风景区游玩,一边听他们讲述青春时代在黄河边挖河、种树的难忘经历,一边拜谒雄伟壮观的炎黄塑像,乘坐水陆两栖气垫船欣赏壮美黄河,憧憬美好生活。
想必每个人心头都有关于黄河、邙山的美好回忆。从市民珍藏的那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中,曾经尘封的记忆瞬间被激活。正是在每一次与黄河、邙山的深情凝视中,我们感受到了自然和精神的双重力量。
的确,黄河以其“万里黄河万古流,哺育群生半九州”的气势,决昆仑、触龙门、惊天动地走风雷、气吞万里,魂统九州,雷奔大海。黄河流经郑州黄河风景区,更以其“悬、险、荡、阔、浊”之奇,构成一幅百里山水画卷。
我们坚信,正是在一次次与黄河、邙山的深情对话中,在辛勤汗水的尽情挥洒中,在对这片黄土地的深沉热爱中,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坚守着不变的信念,传承着朴素的“邙山精神”,弘扬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信念,永远不畏艰难,砥砺向前!
记者手记
每次行走在黄河风景区,总能进入品读人生的深远境界。因为,在黄河、邙山的相互辉映中,你不仅能饱览壮美雄浑的自然风光,领略波澜壮阔的人文历史,还能感受到撼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在郑州,恐怕没有哪家景区,能像黄河风景区一样,与市民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能触动千万市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任时光飞逝,任斗转星移,任沧海桑田,永远不变的,是“黄河人”朴实的笑容,默默耕耘的身影,务实拼搏的行动。当汗珠匝地浇灌出漫山苍翠,当老茧满手创造出鲜花遍野,你会惊叹于景区干部职工几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和坚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执著和坚定?
“几十年了,看着邙山越来越绿,景区越来越美,我们就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骄傲!”职工们朴素的话语,也许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诠释。而“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和那种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了绿城的魂魄和血脉,化为珍藏在心底的永恒力量。
闲暇时到母亲河畔走走看看吧!那里大河奔流,金涛激浪,辽阔无垠,气象万千;那里邙山吐翠,碧波荡漾,薄雾如纱,风景如画;那里护佑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心灵的故乡,前进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