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大河村出土的(距今6800~4800年)白衣彩陶钵。
土与火交织,造就辉煌的艺术;泥与水交融,谱写悠扬的旋律。陶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启了“郑州制造”由粗糙走向精细的序幕。而郑州的先民们,也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创新的精彩篇章,8000年前在制陶中加入砂粒增加陶器的耐热性,成为陶器发展史上的关键创新。从1万年前李家沟遗址出土全国第一批陶器,到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制造出夹砂陶,再到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精美彩陶,郑州作为中国陶器的发源地,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引领中华文明数千年。郑州晚报记者 辛晓青 实习生 王丹桂/文 周甬/图
裴礼岗村遗址:8000年前的“熟料”
当所有的先民们还在用传统的方法制造陶器时,郑州的先民却开始尝试创新,在陶制炊器中加入砂粒以增加耐热性,大胆敞开想象之门,如果8000年前已经开始贸易,“郑州制造”的陶锅一定将是最畅销的产品。
翻开五彩斑斓的郑州陶器制造史,上可追溯到1万年前的新密李家沟遗址。从该遗址出土的陶片看,那时的郑州先民们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并初具规模。至2000年后的裴李岗文化时期,陶器制造已趋于成熟,器形种类繁多,纹饰也逐渐多样化。更令人惊奇的是,智慧的郑州先民们已学会在炊器中配入砂粒,以增强陶器的耐热性能。砂粒的使用,与现代陶瓷工业中所使用的熟料颇为相似,足见8000年前的郑州先民们已掌握了成熟的制陶技术,并开始了创新之路。
查阅郑州的陶器文明,不得不提到大河村遗址,那里出土了大量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彩陶。一个用于部落结盟时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首领对饮的双连壶,更是成为中华彩陶中的精品。作为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标志着制陶工艺又迈入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陶器制造已由之前的手制发展至轮制,器形更加规整,色彩更加明快。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红陶黑彩和白衣彩陶为主,彩陶片上绘有各种纹饰,尤以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日珥纹等天文图像最为突出。
“彩陶上种类繁多、姿态各异的纹饰,说明5000年前的郑州先民们观察入微,能够将日常生产、生活中观察到的花草虫鱼、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用抽象、夸张、变形的手法浓缩成各式精美图案,精心绘于器表,烧造出一件件绚丽多姿的彩陶。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双连壶便是其中的精品。”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张建民自豪地介绍道。
彩陶双连壶,由两个并列的壶组成,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壶两边各有一个侧耳,腹部相接处有一椭圆形小孔相通。壶体为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笔触流畅。
据张建民介绍,彩陶双连壶可能是古代的礼仪用品,主要用于结盟或者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对饮的酒具,寓意着友好、团结、联合以及爱情。之所以设计壶的腹部相接处相通,一种说法是部落结盟时以示信任。
大河村遗址:彩陶问世
马寨镇常庙村遗址:罕见的“印章陶”
2006年,考古人员在郑州西郊马寨镇常庙村发掘出数十万陶片和大量完整的陶器。令考古学家更为惊喜的是,1000余枚陶片和陶器上均刻有类似印章的符号,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框内规则地篆刻着字符,好像现代商品上的标识。
“以前出土的陶器上,大多描绘的是花草虫鱼。日月星辰等纹饰,即使饰有文字,也不太规则。而这批‘印章陶’上每个字都像印章一样,这在陶器考古史上都极为罕见。”阎铁成兴奋地说道,“陶器上的这些字,说明了战国时期的郑州先民们已掌握了制作印章技术,这在当时来说也是了不得的发明。”目前字迹清楚的“印章陶”已被送至郑州市考古研究院。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的转折,是旧石器时代跨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勤劳的郑州先民们用双手创造了历史,用智慧繁衍了文明。割不断的记忆,褪不掉的激情,“郑州制造”的创新精神必将薪火相传,激励着现代郑州人砥砺前行。
(感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松枝老师对本文的帮助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