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封市一个胡同里的焦守凤家,她从1965年就在这里居住(5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祥 摄
□新华社记者 双瑞 张兴军
怀念
新华社郑州5月13日电
焦裕禄离开我们已整整50年。
5月的柔风再度吹起,河南兰考的焦家小院里,铺满白色方砖的地面缝隙长出了油油的春草,低低地簇拥着一座红砖红瓦的旧房子。尽管已多年不曾住人,但每年这个时候,焦裕禄的儿女们都分外想念它。
焦家人曾在这里生活了30年,父亲的家训一点一滴渗透于子女们的血脉。
曾令女儿委屈不满的“家风”如今是她的骄傲
“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时隔50多年,父亲的话仍回荡在焦守凤耳边,曾令她委屈不满的“家风”如今是她的骄傲。
初中毕业后,焦守凤没能考上高中,兰考几家单位提出为她安排工作,话务员、教师、县委干事……一个个体面的职业让十几岁的姑娘心花怒放,但很快被父亲泼了冷水。
“县里头好地方干部子女不能去,俺爸规定的。”焦守凤清楚记得,父亲把她领到食品厂,还叮嘱厂里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给女儿安排轻便活。秋天里腌咸菜,焦守凤经常要切上一两千斤萝卜,不过她更怵的是辣椒,一天下来手都会烧出泡,晚上疼得睡不着,只能在冷水里冰着。
“那时候我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对我不公平。”焦守凤生了很长时间的闷气,对父亲的理解从他去世了才真正开始。
1964年,当焦裕禄病重不起,5个弟弟妹妹还小,19岁的焦守凤被叫到了病床前。
“他说没为我安排个好工作,死后也没什么留给我的,只有一块伴他多年的手表当做纪念。”让焦守凤更铭记在心的是,父亲要求,有困难不能向组织伸手。
父亲的严律后来成为儿女诚心秉持的人生信条
“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焦裕禄的家训,曾为儿女们带来委屈和不满的严律,后来却成为他们诚心秉持的人生信条。
大儿子焦国庆17岁参军到山沟里的农场劳动4年,转业后进地税局,没有作出多么荣耀的业绩,但几十年来工作勤恳、老实本分。
经过酱菜厂磨炼的焦守凤,面对单位两次分房子,她都态度鲜明地说不要。“晚上回来能有张床睡觉,那就是好的。”当待业的女儿希望托关系找工作,她像父亲当年一样断然拒绝:“老子是老子,你是你,各人的路各人走。”
焦跃进是焦家儿女中唯一一个像父亲一样走上政途的,先后做过兰考县东坝头乡党委书记、杞县县委书记等,如今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虽然父亲去世时他年纪尚小,但母亲延续了父亲的教导。
“老焦有一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你得跟你爸爸一样,跟群众打成一片,特别是调查研究,你爸爸做得很突出。”焦跃进经常从母亲口中听到这些话,他把父亲当做榜样:“爸爸既是精神财富,也是一种压力在鞭策我,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
悠悠琴声成为子女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长久惦念
在严厉之外,焦裕禄也是充满温情的慈父和鹣鲽情深的丈夫。
焦裕禄最喜欢一家团聚的气氛,尽管因工作繁忙,他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但只要一回家,孩子们就一拥而上。腿上坐一个,背上驮一个,脖子上挂一个,这样的场景,成了儿女们对父亲最温馨的记忆。
“父亲没事的时候就带我们出去转转,在洛阳时我跟他钓过好几次鱼,还钓到一只小乌龟。”想起当年与父亲共度的童年时光,年近七旬的焦守凤满心喜悦,仿佛变回了当初的小姑娘。
焦裕禄会拉二胡,爱唱京剧,热衷劳动,他也把这种热爱生活的情趣传给了儿女。“麦收时带我们割麦子,秋收时割豆子,弟弟才三四岁,只要会走路都要参加,大的割,小的拾。”焦国庆回忆,父亲讲勤俭节约爱劳动是老一辈的传统,从小要学会。
与母亲的琴瑟相和,也是焦守凤和弟妹们怀念与敬仰父亲的重要一面。
当年体谅焦裕禄工作忙碌,徐俊雅承担了所有家务,连条手绢都不舍得让焦裕禄洗,寒冬里甚至体贴地把他的衣服放在两层被子中间焐热。而经常不着家的焦裕禄,一有空就拉起徐俊雅喜爱的二胡,悠悠琴声成为子女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长久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