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的刘怀强乐观向上,此前,没有老师同学知道他照顾同学父母的事迹。
同窗情谊让他选择了担当
昨日下午,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怀强回忆当夜一幕时仍然泪如雨下。他说,2000年,他的奶奶走了;2002年,爷爷走了;2004年,他的爸爸走了。接连丧失亲人的伤痛,让他特别能理解刘光辉父母的心情。
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是唯一的儿子走了,刘光辉的父亲刘江文的身体每况愈下,母亲徐素菊茶饭不思,白发丛生,神情憔悴不堪。在收拾儿子遗物时,徐素菊哭得死去活来,哭喊着要“跟着儿子走,活着也没有盼头了”,几个人都劝不住她。
此情此景,刘怀强心急如焚,在共同照料刘光辉的岁月里,他和刘光辉的父母一样都是厚道本分,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愫。看到老两口眼神里流露出来的绝望、无奈和无助,他的心彻底碎了,总想着得为丧子之痛的老人做点什么。
一个想法突然在心里升腾起来,他当即“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叫了一声“妈”!他哽咽着说:“光辉是我的好兄弟,他走了,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我会照顾你俩一辈子!”
刘怀强将两位老人送回滑县,徐素菊在床上躺了三天,他在床边伺候了三天。此后的几个月里,一件事情雷打不动,即每周五的傍晚,他第一时间踏上从郑州回滑县的大巴,去光辉家里帮忙干点农活,陪爸妈聊聊天,周一清早5点半坐上第一班车,8点之前赶到学校上课。
由于他回家特勤,身边的同学们还笑话他太恋家,他因此还得了一个绰号叫“回家大王”。对此,他也只是笑笑,不作解释。
刘光辉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他到郑州市殡仪馆寄托哀思。在那里,他对着好友的遗照,默默地许下一个承诺:兄弟,你走了,我来孝敬咱爹娘!
两代人相扶相携
亲如骨肉
刘怀强自愿当“义子”照料刘光辉父母,他的亲生母亲是否同意呢?
2008年暑假,他陪伴了光辉父母几天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带着两位老人一起回到自己家,和母亲见了面。刘怀强兄弟4个,3个哥哥都已成家,母亲跟着三哥一家生活。
先后经历了几个亲人去世的刘妈妈特别理解,两位妈妈手拉手坐到了一起,从这天起,刘怀强就成了两家共同的儿子!母亲还交代刘怀强,光辉是你的兄弟,他走了,你就把自己当成他,代他去孝敬他们。此后的6年里,每年春节,刘怀强都与老人一起度过。
这对老人的世界曾因为儿子的早逝而崩塌,又因为“儿子”的无微不至地关心而重建。徐素菊原本就是活泼开朗的人,爱说爱笑,爱玩爱闹。每次怀强回来都喜欢 “儿呀”地叫,高兴起来还叫他“强强”、“宝贝儿”。白天下地干活,6亩多地的播种、上肥、浇灌、打药,怀强全包了,只要他在就不让爸妈插手;回到家妈妈做几个菜,总是把肉往怀强碗里夹:“儿呀,你多吃点,上学可累!”
过了一段时间,刘怀强还把爹娘接到郑州散心。他带着妈妈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园里散步,遇到同学都打招呼,“俺妈来看我啦”!刘江文和徐素菊夫妇俩呢,也把刘怀强当成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刘怀强读本科及读研的学费及生活费,都是他们给资助的。
“每年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有4500块钱,俺妈总是在银行卡里充上五六千块钱,他怕我钱不够花,受了委屈。”刘怀强腼腆地笑了。
就这样,两代人之间相扶相携、亲如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