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群落发源地石佛村,面临拆迁
为什么要转迁犁面沟?不少艺术家都会提到:他们曾耕耘多年的郑州城郊的石佛村正面临拆迁。
从2006年3月画家黄国瑞从纽约回到故乡石佛村成立“石佛村179号”画室开始,石佛村逐渐成为中原本土草根艺术家的主要会聚地。
8年的积淀,让石佛村具备了难得的艺术气质。在郑州市政府的城中村改造中,总占地160亩,集纳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时尚文化沙龙及主题餐厅、艺术酒吧等业态的郑州石佛文化艺术产业园目前已破土动工……但是,原始环境即将消失,不少艺术家选择了离开。
对此,黄国瑞昨日下午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奈。他介绍说,目前依然在石佛坚守的艺术家还有60多位,因建设需要,石佛艺术公社的艺术家们此前已经成立了公司,进行园区的开发建设。按照他的说法,这处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设的艺术园区,将不会再面临拆迁窘境,无论设施还是环境,都将是全球一流水准。
“作为艺术家,我们苦于流落,这里会是我们稳定的心灵居所。”黄国瑞坚持认为,“他们的离开是暂时的,将来肯定还会回来。”
[展望]为折腾所累,期待长远的发展
对犁面沟艺术部落的发展,登封市政府一直在支持,并做了大量帮扶工作,包括水电的接通以及与村民关系的协调。
“艺术家们能选择登封犁面沟,我们真的很欣慰。”登封市政府少林办事处副主任靳宏乐说,作为拥有嵩山、少林等地域名片的旅游目的地,登封正在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艺术家的到来,与我们登封的发展不谋而合。犁面沟的发展会是一举多得、多赢”,艺术家、村民、古民居都将成为受益者。因此,靳宏乐表示,犁面沟不会走石佛的路,“这里不仅不会拆迁,还要加大力度保护,这是我们地方政府的共识”。
而按照张卫星的设想,犁面沟艺术部落还会搞公共艺术、免费公共课项目,“让更多的艺术影响更多的人,同时注重与嵩山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地域特色,着力发展为中原草根艺术家成长、创作、交流、交易的开放式平台”。
“这里不能再拆迁了。干我们这一行的,真经受不了这种折腾了。”曾在石佛居留7年的张卫星说,在他们心里,石佛村是一个永远不能抹煞的符号,代表着一种信念和力量,“它鼓舞着我们,在文化贫瘠的地方也能让艺术风生水起”。
“虽然创作环境不同,但我们的心境和守在石佛的艺术家其实一样,团结就有力量吧。”他说。(记者 李岩 文 记者 洪波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