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新闻首页>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注册登录

郑州石佛艺术村面临拆迁 草根艺术家扎营嵩山脚下

2014-04-29 07:04:31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字号  

  

  老屋变成了艺术家们的展厅

  阅读提示|它因众多艺术家的进驻而闻名遐迩,它曾被国内艺术界津津乐道。然而,在城中村改造中,已经成为郑州地方名片之一的“石佛村”也面临拆迁。8年积淀的“郑州石佛艺术公社”,曾会聚了郑州为数最多的草根艺术家,但在现实面前,一部分艺术家选择离开。

  郑州艺术家群落的变迁,蕴含着无奈、痛楚和彷徨。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大地,如何安放仍然脆弱的当代艺术?很多人在思考,但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聚焦]艺术家群落,扎营嵩山脚下

  4月25日上午,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嵩山脚下的犁面沟村驶入来自四面八方的汽车,吸引了村民们惊奇的目光。

  当天,登封犁面沟艺术部落举行开村仪式,主办的“嵩山微观艺术展”同时开展,来自法、英、葡萄牙等国以及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71位艺术家,携带他们的绘画、摄影、雕塑、陶瓷、书法等130余件作品参展。

  此次艺术展的策展人之一张卫星,也是犁面沟艺术部落的发起人之一。在这个位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旅游通道旁的小村,他已经耕耘了近2年。

  2012年春,犁面沟还是一个被废弃的老村。“老房子很多都塌了,野草长有一人多高,荒凉得很,被废弃20多年了。”张卫星说,他和其他艺术家用了1年时间、投资200多万元,对这里进行修缮、改造,“有了我们想要的味道”。

  糊着黄泥的瓦屋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在石磨、石凳、石阶、石砌屋基等老物件的映衬下,这里的一切显得质朴、原始,散发着乡土气息。

  “我们修旧如旧,追求的就是自然本真的感觉。”张卫星说,目前犁面沟已有20多名艺术家成立了多个工作室,“囊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陶瓷、音乐、文学等艺术样式,是一个多元的艺术家群落”,且具备展览、居住等功能。

  [心声]逃离城市,从乡土中找寻灵感

  嵩山连天峰下的犁面沟,为何让这些草根艺术家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之前我们还有其他五六处备选地点,最终选定犁面沟,除了房租便宜外,主要是因为这里的独特气质与我们想要的感觉最为契合。”张卫星说。

  在画家廖虹眼里,这里是他新的精神家园。自2008年离开郑州市高新区的石佛村后,他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进行着格式化的按需创作,苦闷、彷徨。“高楼里的生活,地气接不了,人会感到窒息,就像没有根一样,所谓的梦想、理想都没了。”年届五旬的廖虹留着胡茬和长发,双目炯炯有神,语调低沉,“我以前没在这里生活过,但这里捡起了我的记忆,这一点很重要”。

  “我在犁面沟生活了近半年时间,与乡土相伴,心里踏实、充实,找回了创作的激情。”廖虹说,犁面沟的艺术家们经常在一块交流,“不管是什么风格的艺术,都能在这里的自然环境里找到创作的素材,找到抒发点”。

  “能与自然互动,这是城市环境不具备的。”他说。

编辑:岳文帅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