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摘要】采访的多名亲历受降仪式者的回忆,已在漯河文史资料中完整记录:受降仪式开始,鸣礼炮18响,接着刘峙和鹰森孝各代表中日作了简短的讲话,随后,刘峙代表中国签字受降,鹰森孝代表日军签字投降,签字后,鹰森孝面向在场中国军民,后退三步,鞠了九个躬,并把佩戴的指挥刀双手举过头顶,交给主持受降的刘峙,正式投降,“据说当时鹰森孝向刘峙和美国顾问的方向鞠躬时,刘峙竟欲举手还礼,受到美国顾问的严厉制止,说道:‘不要还礼,他是战败者,本应向我们敬礼!’刘峙一时间脸色颇为难堪”,马树奇向记者讲到此处时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受降路
侵华日军的遗留物
清明期间,一份日本投降书的电子版开始在微信、微博上疯传,日本投降的历史再次成为坊间热议的焦点。此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行多人,前来河南搜集资料,两次赶赴漯河市,专门探访一条名叫“受降”的路。据该纪念馆有关人员称,由日本人修建并以日本投降命名,此路全球唯一。(记者 朱长振 实习生 朱笛 文图)
前身名叫竹木街
95岁的王庆宾一直住在受降路,他儿子及好几家亲戚的家,也都在受降路上。这条路,他亲眼看着修建和多次改扩建。
眼不花,耳微聋,声音洪亮,日前,在漯河受降路85号院,王庆宾老人向记者讲述了日本兵修建“受降路”的经过。
老人说,他生于1919年。1932年,13岁的他被父母带到漯河。那时,受降路还叫竹木街,他家住在现在的受降路西头的位置,当时那里有一片菜地,父亲在菜地边搭个草棚,就是一家人的房了。
家里穷,父亲让他租辆黄包车拉人挣钱。后来,日本兵来到。有一天,一个日本兵把他叫到一个银行的院里,让他用汽油桶当作锅来烧水,“我不知道他要洗澡,听不懂他说啥,就一个劲儿填柴禾”。谁知日本兵一跳进去就被烫得哇哇怪叫,光着屁股跳出汽油桶就找枪,然后端刺刀追王庆宾。他见势头不对,扭头就跑到门口,哭着抱住一个日本军官的腿大叫“救命”,军官对日本兵不知说了几句啥话,日本兵才恶狠狠地把刺刀往地上刺了几刀,指着王庆宾的鼻子骂了一通后才离去。
“差点被刀戳了,我这辈子总觉得是捡了一条命。”王庆宾说,当时这条路叫竹木街,也就一米多宽,只能过一辆太平车(当时的一种运输工具,类似架子车)。
竹木街不知名从何来?但当时比较出名的是日本人开的窑子。常有日本兵来逛窑子,也有汉奸来,有时王庆宾等人还拉黄包车带日本女人上街买东西。日本兵大部分住在几里外的马路街,黄包车经常来往于两条路之间。
受降路独一无二
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庆宾又到这里拉活儿,发现有100多个日本兵在修路。断断续续修了一个多月,路修好了,日本兵也陆续走了。日本兵走后,这条街就开始叫受降路了。前些年还听说日本人来想让改路名,“我坚决反对,让日本人永远记住他们投降了”,说到这里,王庆宾突然拔高声音。
从王庆宾家出来,记者沿受降路走了两个来回,这条如今宽约10米的街道东临漯河火车站货场,西接交通路,长不足千米的水泥街道虽坑洼不平,但却热闹非凡。受降路的路牌下,整日摆放着几个小吃摊位,烤红薯、炸串串、烤羊肉、卖手擀面……热热闹闹。在路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十人,很少有人能详细说出受降路的来龙去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到受降路实地探访。一名工作人员说,该路由日本人修建并被命名为受降路,全世界仅此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