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本报报道的卖蜂蜜凑学费的大学生 为感恩在老家建了个免费图书室

2014-03-06 01:47:57 来源: 郑州晚报
字号  

赵芸逸建好的图书室。

赵芸逸建好的图书室。 赵芸逸 供图

赵浚惠的三轮车前多了块“回收旧书”的牌子。

赵浚惠的三轮车前多了块“回收旧书”的牌子。

每隔几天,赵浚惠就会提着蜂蜜去看望刘莹。

每隔几天,赵浚惠就会提着蜂蜜去看望刘莹。

    本报报道的卖蜂蜜凑学费的大学生

    为感恩在老家建了个免费图书室

    2011年7月26日,本报曾独家刊发了“大学生卖蜂蜜凑学费”的报道,趁暑假帮父亲卖蜂蜜的男孩赵芸逸受到了众多热心市民的帮助。

    如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名励志男孩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品学兼优的他在去年10月份被保送为本校2014级研究生;在父亲和同学的帮助下,他在老家南阳淅川县寺湾赵河村建了一个免费健身园和图书室。

    赵芸逸说,以前最困难的时刻,是一位位好心的郑州市民帮他们家渡过难关,“现在生活条件好些了,我和爸爸理应帮帮别人”。郑州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父亲的三轮车前

    多了一张“旧书回收牌”

    赵芸逸目前已进入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班。今年春节过后返校时,他按照以往习惯又带走了100多斤蜂蜜。

    “这两年,他都是边读书边卖蜂蜜,早习惯了。我在家也有任务……”儿子走后,仍在郑州租房的父亲赵浚惠肩头上的担子仍然不轻,除了每天继续蹬着三轮车营生,他还要完成父子俩共同列下的“爱心计划”——边卖蜂蜜边回收旧书。

    重新把目光放在赵浚惠那辆既熟悉又渐显破旧的三轮车上,锈迹斑斑的车身框架没有变化,承诺产品质量的红色牌子没有变化,充满暖意的宣传口号也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是车把上多出了一块写满毛笔字的小木板。上面写着:回收文学、艺术、养生等旧书、杂志。

    之所以增加这个生意,赵浚惠说:“这是儿子的创意。我们在为老家那间免费图书室筹备书籍。”

    儿子还给父亲布置了一项爱心“任务”

    除了收书,赵芸逸还给赵浚惠布置了一项“任务”:每隔几天,他都要跑到火车头体育场附近去看望一位65岁腿部残疾的老人刘莹。

    “这是最好的蜂蜜,这是蜂王浆,这是……”2月25日上午,赵浚惠又一次拎着一大袋礼品敲开了刘莹家的大门。

    一见他进门,刘莹情绪激动,用力摇着轮椅去茶几旁端来了一杯热水:“先喝杯茶。你前几天去医院看我时送的蜂蜜还没吃完呢,怎么没隔几天又来了呢。”

    赵浚惠和刘莹认识于2011年7月。最初,在《郑州晚报》看到报道的刘莹还是想通过买蜂蜜帮助他的一名顾客。然而,自从赵浚惠第一次提着蜂蜜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后,他就再也没有收过一分钱。

    “爸,这位阿姨多好啊,家里这么难还要帮咱。这种恩情说啥不能忘!”后来,芸逸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便与赵浚惠达成一致意见,每月至少来刘莹家看望2次。

    截至目前,父子俩这个计划已坚持了2年半。

    走访村里167位老人,他心里多了一个梦想

    2011年9月开学之后,在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芸逸家的情况得到了一些好转。怀揣一颗感恩之心,他在返回武汉校园之后,心里渐渐萌生出一系列与“报恩”有关的想法。

    “做什么?如何做?”每天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冥思苦想,他的脑海里逐渐浮现出农村老家长辈们一张张布满沧桑的面孔、孩子们一张张天真可爱的脸。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整天守着空荡荡的屋子,最需要我们关心。”

    于是,那年放寒假回到老家,芸逸逐个走访村里100多位老人,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详细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状态。

    “村里有167位老年人,我第一年就走访了83位,其中有61个人感觉晚年生活寂寞、无聊、没意思。”

    他们最需要什么?

    后来,一位老人“希望也能像城里人那样逛公园、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一句话,深深地刻在了芸逸心里。从那以后,他有了一个“要为村里建健身园、建图书室”的梦想。

    一点点用铁锤砸碎两三吨重的大石

    卖蜂蜜,攒奖学金,在同学们之间发倡议。

    为尽快筹集资金,从2012年开始,芸逸坚持每个月在郑州和武汉之间奔波几趟。他常常夜里坐6个多小时火车到郑州,清晨再背着100多斤蜂蜜回武汉。

    “记得有一次凌晨回到学校,我累得趴在了空荡荡的操场上。”

    就这样,半年下来,他节省下来1.4万元钱。当年暑假,在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支持下,他带领着一个社会实践团队回到了老家赵河村,开始了活动中心建设。

    先从县文化局、民政局、村委会方面了解相关情况,再四处考察选择地址。

    最终,一位深受感动、在村里开有诊所和商店的长辈给他们腾出了两间小屋。

    “大房间60多平方米,可以做成图书室。2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加上室外面积,可以按器材大小做成健身园。”

    由于筹集资金不足,许多大号设施没有能力购买。在建设篮球场时,芸逸就和同学找来一根9米长的水泥电线杆,砸断一部分后做成了篮球架。然后,他们又请村里一位木匠制作篮球板。而简易的一张乒乓球桌则是他们用钢筋、水泥、青砖浇筑而成。

    “最难的就是清理室外场地。因为没有重型机械,那些每块都有两三吨重的大石,我们都是一点点用铁锤砸碎的。”带着这份超乎想象的艰难,他们紧咬牙关用两个多月时间,最终完成了活动室初步建设,并取名为“淅川县寺湾镇赵河村老年儿童文化活动中心”。

    如今,在芸逸和父亲及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活动中心小有规模,已有篮球、乒乓球、双杠等健身器材10多种,文学、艺术、养生、卡通等图书1.7万余册。

    “我也曾接受过无数热心人的帮助”

    点滴之恩,涌泉相报。

    虽说曾经发生2年多的往事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但在芸逸和父亲两人心里,那一抹抹从心底划过的感动仍然牢记于心。

    “记得2011年夏天凌晨1点多,郑州下着大雨,一位热心老人不仅买了我很多蜂蜜,还留我在他家里居住。”回忆起尘封已久的往事,芸逸的嗓音中带着一丝沙哑,“还有一对老年夫妇经常给我送衣服,而且每次都说是旧衣服。其实我心里知道,那些衣服都是新买的,只是刚撕下标签……”

    类似种种经历,芸逸说,他和父亲永远都会铭记。

    芸逸在2012年“社会实践报告”中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为活动中心筹钱的过程中,我犹豫过,动摇过。说真的,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也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学习,谈次恋爱,好好享受一下大学生活……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也曾接受过无数热心人的帮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