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产业
发展乏力
乌克兰军事工业很先进,起码曾经很先进。乌克兰在无线电、雷达、电子等领域也极具实力。然而乌克兰先进的军事工业,并没有给独立后的新国家带来益处,反而陷入重重的危机。因为乌克兰的军事工业是和那些苏联的前加盟共和国产业链紧密相连,人为地切断这种联系之后,设计生产都成了重大问题。例如乌克兰军工企业设计的大量武器装备,国际上有需求,但在一些材料、关键部件却受制于俄罗斯。这种分工配套的形态,制约了乌克兰军工的生产能力。
同时其他大国的挤压,也极大限制了乌克兰军事工业的发展空间。首先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在航空、航天、装甲车辆等领域的同质竞争极为严重。其次乌克兰由于生产标准、体系等原因,很难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第三就是中国、韩国、土耳其等国军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军工市场对乌克兰形成了巨大冲击。
这些军工企业尝试企业改制和军转民更是举步维艰。军转民首先就要从体制机制上适应市场的变化。但军工企业这种重工业的改制重组调整周期长、成本高、损失大,需要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然而贪污腐化、持续震荡的乌克兰政府显然难以完成这一使命。大量的乌克兰军工专家和人才不得不前往国外谋求出路,这就更加剧了乌本国工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军事工业是绝对的高端制造业,然而它需要的是巨量的能源、原材料、资金的投入,以及稳定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按照乌克兰现在这个乱局发展下去,其曾经傲视全球的军工科技,也只能在一次次的社会折腾中不断贬值。乌克兰庞大的军事工业要想获得“拯救”,就必须在世界上找到一个配得上他的巨人身体。纵观世界,这样的巨人屈指可数。美国用不着乌克兰。亲俄的乌克兰东南部恰恰是其航空、航天、舰艇等军事工业集中地区。如果乌克兰东南部融入俄罗斯,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如虎添翼。但乌克兰形势的微妙之处在于,其倒向欧盟和彻底分裂的极端可能,由于外部势力的势均力敌发生的几率不大。欧盟固然吸引乌克兰,但却无法解决乌方对资金和能源的需求,而西方也不愿意看到俄罗斯实力坐大,因此未来乌克兰很有可能因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继续保持在俄欧之间的夹缝状态。那么由此来看,乌克兰和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就显示出独特意义了。而一个相对独立超脱的乌克兰,也更有利于中乌军事技术合作的长远发展。(郑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