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运24日终于落下帷幕。回首40天、36亿多人次的“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我们该如何理性思考和应对,让春运之路越走越顺?
40天里,36亿多人次,按照一个人来回需要乘坐4次车计算,相当于中国有9亿人口在流动。
虽然雨雪不断,大雾笼罩,旅途泥泞,但在多家政府部门合力下,今年春运,车站不见排如长蛇的队伍,车厢不再拥挤得上不了厕所,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上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滞留。
资料显示,2001年以来,13年里,全国春运客流量从16.6亿人次上升到36亿多人次。据估计,未来20年内春运客流将持续增加,突破40亿人次可能不久就将到来。
春运人流持续增多,说明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向城市转移的步伐加速,表明我国从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移的速度加速;同时折射出家庭的凝聚力正在增强;流动人口中旅游人数的增多,表明百姓生活在提高。
春运的核心是回家团圆。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指出,要缓解春运难,需要各种运输方式“握指成拳”,铁路、公路、航空、航运尽快形成网络,形成便捷通道,释放春运压力。
春运时期,公路、铁路、民航能否加强协调,分流客流?可否由交通运输部进行统一信息发布?各部门最好能建立起协调机制,引导旅客。
此外,春运“一票难求”的矛盾在铁路方面集中体现。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刚突破10万公里,运力仍处于紧张状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要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铁路建设运营,中国铁路或许能逐步走出短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