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组图: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生平大事记 更多珍贵照片曝光

2014-01-07 13:02:35 来源: 光明网/新华网
字号  

 邵逸夫与他的邵氏王国:笑傲江湖数十载

邵逸夫爵士安详离世 青年时代图片曝光

据香港电台消息,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今日(1月7日)早上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

 2014年1月7日,香港邵氏电影王国的“王者”邵逸夫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而邵逸夫与他的邵氏王国,见证了香港电影从五十年代的起飞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逐渐繁华,尽管也在八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的繁荣阶段时激流勇退,但偶尔的投资制作,却是从某个侧面见证了香港作为亚洲电影王国的没落。

邵逸夫,一个时代的传奇,而邵氏电影,也永远的铭刻在香港电影的史册里,熠熠生辉,就如张彻在《张彻回忆录·影评集》中所说,“邵逸夫在香港的电影史上很重要,香港的电影史可说由他改写!现在的电视史上也占重要篇幅”。

早期岁月:

邵逸夫生于1907年的宁波镇海,出身于名望家族——父亲邵行银(号玉轩)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是邵行银的第六个子女(所以也常被称之为“六叔”),名仁楞,字逸夫,英文名则为Run Run。他自幼聪慧悟性过人,年少时被送到了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就读,而受到新式教育的洗礼与熏陶,毕竟当时的国内的教育尽管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整体上还是相对的迂腐陈旧。

但邵逸夫的电影生涯的直接影响人,还是他的大哥邵醉翁。当时,因为舞台剧在二十世纪初很受欢迎(电影在中国深深受到戏剧的影响,到二十年代末仍然被称为“影戏”),邵醉翁购买下因为经营不善而意图出售的法租界的“小舞台”剧场,并改名为“笑舞台”,以通俗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而此时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凭借《孤儿救祖记》风靡一时,也使得众多商人看到投资电影的前景,于是,邵醉翁也成立了电影公司,即“天一影片公司”,意图要“天下第一”,并提出“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拍片宗旨,拍摄了《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等多部卖座作品。

而邵逸夫,在天一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被大哥委以外埠发行的重任,并自学摄影、编剧等,甚至是自己担任导演,如1937年的《乡下佬探亲家》,就由邵逸夫编剧、导演,此外还有《珍珠塔》、《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等由邵逸夫担任摄影。年少时候的邵逸夫,就已经在哥哥的帮助下,在电影制作方面学习、崭露头角。

而促进邵逸夫在电影的发行、制片上迈出重要一步的则是天一公司在数部影片的成功后,受到明星公司等制片公司与电影院的联合围剿,尤其是其中一条,“任何发行商和他们签订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反”。这迫使邵逸夫这位负责外埠市场的才子跟哥哥邵山客相继离开上海,远赴新加坡(因为当时的那里比较的封闭保守,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非常落后,大众的生活也比较的枯燥单调,缺少娱乐消遣,而且当时那里的华人占了重要比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地区对于香港的电影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不止是在二三十年代接纳了邵逸夫这位才子,而且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外到九十年代后期的金融风暴前也都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外埠市场),拓展市场。而经过了不少的努力,邵逸夫不但使得天一公司在新加坡取得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收购影院等,逐步的展开垂直模式的电影经营方式。

三十年代初日军加剧了侵华的步伐,根在上海的天一电影制片公司为了长远的打算,而将主力南迁至香港,在九龙成立了“天一港厂”,后来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据余慕云先生在《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三十年代(1930年-1939年)》中记载,“天一”在香港设立分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九三三年‘天一’投资和代为摄制的,薛觉先主演的《白金龙》,替‘天一’(包括在南洋打天一的邵仁枚、邵逸夫兄弟)赚了大钱,‘天一’发觉当时的主要电影市场之一的南洋(主要是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是粤语片,拍粤语片会赚钱甚至赚大钱,于是‘天一’的大老板邵醉翁亲自到香港创办‘天一港厂,专门摄制粤语片”。而关于这部《白金龙》,就如早期香港电影研究者周承人所说,第一,是使香港/中国影人,认识到粤语片在南洋使有利可图的事情,第二,为香港早期电影创造了新的类型——改编自粤剧的歌唱片,也即粤剧片,第三,由天一港厂开创的通俗电影文化成为当时电影的主要特色,一直影响到以后,第四,开创了香港电影的伶星合一的传统,第五,其带动了香港早期电影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上海电影人员南下香港之风,补充香港电影人材之不足。

“天一”港厂开拍的第一部作品是汤晓丹执导的《哥哥我负你》,但第一部上映的是《泣荆花》,也是一部粤剧电影,其中主题曲《禅房自叹》和插曲《后园拍门》都是流行一时的歌曲。翌年天一港厂又出品了11部粤语片和香港第一部大型新闻记录片等,逐渐的成为香港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公司之一。但天一港厂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如在1936年的一年之内,两度失火,使得元气大伤,而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1937年又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而一度停止营业等。

而这时期的邵逸夫,主要仍然是负责外埠市场的开发拓展,直到五十年代才到香港主掌邵氏公司。

[作者:  编辑:徐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