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二七商圈
大型超市遍布市区,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消费需求。
郑东新区会展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
科技在现代农业中得到广泛发展。
现代食品深加工产业叫响全国。
高新技术产业长足发展。
郑煤机加大新产品科技含量,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经济转型升级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 招 文 宋 晔 许大桥 陈 靖 李 焱 图
核心提示
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导产业,是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或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为避免产业布局散乱、县(市)区之间产业雷同、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更好地做大做强我市主导产业,我市站在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高度,紧紧围绕“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河南挑大梁”,重视“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的问题,拉高标杆,科学谋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加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集群,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优化布局
明确七大主导产业
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我市谋划确定了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工作方案及“三年倍增目标”、“五年超越目标”和“结构优化目标”。2012年8月22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五年超越”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按照“做强、做大、做优”原则,明确了我市的七大主导产业。
按照“集聚、集群、集约”原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每个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不超过2个、每个产业集聚区明确1个工业主导产业的原则,对全市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构建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主业突出、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中心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东部以郑州经济开发区和中牟县为主,重点建设汽车城;西部以中原区、郑州高新区、上街区、荥阳市、巩义市等为主,规划建设郑洛工业走廊郑州西部工业区,划分若干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铝精深加工业、新材料、新能源、服装及家居和装备制造业等。
明确县(市)区工业主导产业定位。郑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郑州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及医药产业。其他县(市)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加快培育一个与战略支撑产业配套的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中牟县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巩义市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产业,新密市重点发展以新型耐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和品牌服装制造业,登封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新郑市重点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和生物及医药产业,荥阳市重点发展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上街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按照这个布局,到2016年,形成主城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主城周边区域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周边县(市)区以劳动密集型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产业空间布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2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
快速发展
服务业和农业齐头并进
服务业和农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里的重要部分,2013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发展情况:我市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850.1亿元,同比增长9.2%,总量和增速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5%,比2012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占比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第3位。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4.6亿元,同比增长39.6%,比2012年同期提高13.9个百分点,增速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9.7亿元,同比增长12.6%,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第3位。
来自市农委的数字显示,我市粮食生产连续11年丰收,总产达168.27万吨,超额完成160万吨的目标任务。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省会“菜篮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其中:蔬菜产量达297.5万吨,同比增加4.8%;水果产量达32.75万吨,同比增加1.02%;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8.43万亩,同比增长6.57%,累计完成盆栽花卉生产销售1126万盆、鲜切花1768万枝;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4.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5.5万吨,同比增加4.7%。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219元,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第8位,中部省会城市居第2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为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技术创新
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在郑州数千家企业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产品敢和世界同行决高低,他们注重创新,始终居于行业的前沿,他们是郑州创造的代表,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5年前,国内的盾构机市场还是进口产品的天下。2008年,中铁隧道装备的复合盾构机在天津初试牛刀,垄断市场由此打破,进口盾构机的身价也直降数千万。2012年,国内60%的盾构机市场,已被中铁隧道装备揽入囊中,产品更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等地。
建造盾构机,需要跨越整机集成、地质适应能力、自动控制技术3道难关。全国目前只有3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中铁隧道装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有最大直径9.3米的圆形盾构机,目前已在中州大道下穿工程上大显身手。公司承担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的国家“863”项目,目前全套技术已经成熟,被国外长期垄断的8米以上硬岩盾构机市场再次被打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说,社会要进步,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科技创新和进步。无论哪个地区,只有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企业和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彼此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2013年经济工作实施意见指出,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十个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助推行动计划、研发中心建设行动计划、科技与金融结合行动计划、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等8个行动计划,以多元化创新投入推进工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工程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产学研政相结合,内生与外援、自主和开放、持续与跨越相统一的自主创新体系,使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为郑州都市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30家、市级59家。全市各类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9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242家,市级237家。中孚实业“大型铝电解连续稳定运行工艺及装备开发”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郑煤集团、宇通客车、好想你枣业3家企业成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同时,加快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强化各项工作推进,全年淘汰铁合金、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200万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
改组改制
实现精深链条发展
通过“改组、改制、改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铝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精深化、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和链条式发展,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铝精深加工业。加快传统铝工业向铝精深加工链条延伸,提高铝终端产品比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荥阳、上街千亿级铝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到2016年全市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成为世界级铝精深加工基地。
2012年,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压力有所缓解。全年完成增加值118.7亿元,同比增长12.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2%。中铝河南分公司、豫联能源、登电集团等,中铝河南分公司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5亿元,同比增长3%;豫联能源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5.2亿元,同比下降0.7%;登电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14.7%。
现代食品制造业。进一步扩大传统主食产业化规模,做大做强速冻、方便面,面粉、粮油加工等行业;加快饮料果蔬加工、乳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高端化发展,提高休闲、绿色、功能食品比重。以三全、思念等企业为主,建设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以金苑面业、白象集团等企业为主,建设全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支持好想你枣业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枣加工企业。建设千亿级现代食品工业基地。
2012年共完成增加值446.8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的17.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三全、思念公司速冻食品产销量位居全国速冻行业第一、二位,我市速冻食品行业产销量占全国的60%;金星集团啤酒产销量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四位;好想你公司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白象集团产量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二。
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业。加快老纺织企业改造升级,培育服装知名品牌,加快纺织服装研发、设计和创意产业发展,提升高中档产品比重。支持锦艺轻纺城建设全国重要的面辅料生产基地。支持娅丽达、领秀等服装企业上市。加快推进郑州·金马凯旋家居CBD等项目建设,把郑州建成全国最大的裤业生产基地、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贸易中心和中部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家居产业制造基地。
2012年,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1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全市工业比重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服装产量12987万件,同比增长10.3%;纱产量6.7万吨,同比下降1.3%。
耐材产业。耐材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市新型耐材生产企业875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企业452家,2012年,全年耐火材料产量达2417.1万吨,比去年增长15.2%,分别占全国产量、全省产量的31%、68%,在全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和在全省的产量均排名第一位。我市生产的耐火材料品种全,产品运用广泛,涵盖钢铁、玻璃、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电力等所有高温行业。拥有高导热微孔模压炭砖、塑性相结合刚玉复合砖、电熔再结合镁铬复合尖晶石砖、顶燃式热风炉用纳米硅砖、氧化铝轻质砖等一大批新型耐材产品。
培育集群
打造千亿产业基地
经济学家指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还有3~5年黄金机遇期,国外向我国的产业转移仍在继续。
为此,我市抓住黄金时机,深刻领会和把握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集群引进和培育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升级版”,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交通区位、现代物流、产业配套、发展环境等相对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配套企业抱团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即两个五千亿级产业基地(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六个千亿级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以超硬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以新型耐材为主的新材料、品牌服装、现代食品制造、铝精深加工)。 以抓重点区域、重点龙头企业为着力点,以点带面,取得成效。
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61.16亿元,同比增长11.2%,与前10个月持平,比全国9.7%的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6.4亿元,同比增长11.2%,较10月份下降1.1个百分点。前10个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2.49亿元,同比增长5.5%,较前9个月增长0.6个百分点。
2013年前11个月,全市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4.57亿元,同比增长12.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6.64亿元,同比增长9.4%,环比增长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2.76亿元,同比增长37.6%。新材料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8.9亿元,同比增长11.6%。现代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2.22亿元,同比增长5.9%。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68亿元,同比增长9.2%。生物及医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64亿元,同比增长0.4%。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73亿元。
2013年1~11月份,在中部六省省会中,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第二,低于武汉251.44亿元,高于合肥、南昌、太原、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