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健全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增强文化魅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会治理,加强城市管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5.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统筹规划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完善城市规划工作程序,推行城市规划政务公开,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强化规划管控,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管,避免规划随意变更,并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将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的考核和离任审计,确保依规划开发建设。以城市市容、市政、交通、管线资源、住房保障、生态环境、应急指挥等领域城市管理为重点,构建协同、高效、安全的城镇运行管理体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重复开挖、公共秩序等问题。严格建筑质量管理,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26.建设节约型城市。建立节约集约考核奖励机制,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型产业、节地节能型绿色建筑和紧凑型城市。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投资强度和环境效益,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加大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力度。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鼓励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27.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围绕美丽河南建设,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加强城市调蓄水库、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推进城市河道整治和园林绿地、立体绿化、生态走廊、休闲健身广场建设,营造环城防护林和城郊森林公园,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管,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防治,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构建城市绿色生活空间。完善环境管理机制,强化政府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深化总量控制环评管理,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28.建设智慧城市。加快信息化提速赶超,推动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坚持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加快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以建设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统筹推进城市运行管理和社会管理数字化,深化交通、市政、环境监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智能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文化体育等服务模式,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积极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扩大信息消费,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和电子商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拓展智慧化的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29.建设人文城市。突出城市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中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加强法制教育,提升城镇居民综合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0.强化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配套衔接的原则,完善城市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大城市道路、停车场和交通枢纽建设力度,优化路网结构,促进城市交通与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的有机衔接,强化交通综合管理,确保城市交通畅通。加大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建设力度。
31.提高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按照城市发展管理客观需要,适时调整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社会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治理机制,促进平安河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