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首个TOD小镇2016年建成

2013-12-26 09:38: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在TOD小镇外环活动的市民可以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图为珠海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从小区里沿着慢行步道就能到达有轨电车站点,风雨走廊让你艳阳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到2016年,这样的场景将在珠海多个TOD片区内得以实现。昨天上午,全省首个TOD城镇片区——珠海现代有轨电车上冲车辆基地TOD小镇建设项目正式动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甫一结束,珠海城镇化进程就迎来了重要节点:据了解,除上冲TOD小镇外,珠海北站TOD片区开发也将于本月28日动工,西部生态新城TOD概念总规也已完成,未来TOD片区将在珠海形成网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TOD导向三大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等特点,让珠海这个“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找准了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走出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构建慢行网络倡导绿色出行

    上冲地处珠海的一角,被中山坦洲所环抱,在传统城镇化的路径中,这类城市边缘区域是公共交通最薄弱,出行基本只靠自驾车和房地产楼盘大巴的地方。但是TOD规划理念将这类区域变成了公交最便利的区域,市民出行甚至比市中心更方便、低碳。

    占地面积80公顷的上冲TOD小镇有三种出行系统:一是集运系统,居民乘坐有轨电车直达市区,2016年有轨电车形成环线后出行更便利。为了更多人群可以直接利用有轨电车,一期工程为有轨电车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部分,包括三栋公寓、九栋住宅及配套小区商业等设施,项目计划2016年完工。二是外环的自行车道,在TOD小镇外环活动的市民可以骑自行车绿色出行。三是内环的风雨走廊慢行通道,居民在小镇内部活动可以走“风雨走廊”通道,方便舒适。整个TOD小镇按照以人为本、慢行优先、低碳生态的规划原则,构建以步行为主,公交优先的片区。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高磊介绍,TOD小镇在小区内部规划设计了环绕整个小区,包括串联内部各个节点的慢行步道和自行车道。考虑到片区内部慢跑、购物休闲、上下班需求,步行路径经过多方测量最终确定合理距离。在主要的步行路上,片区还将设置风雨走廊,确保整个片区全天候的慢行环境,并与有轨电车站点、各个邻里组团的巴士环线对接。

    与TOD理念适应的配套制度也已制定。比如这一小镇将规划中按照每户一个配置的私家车位减为三户一个。另外还筹备建设社区绿色联谊会,形成以乘公交为荣的社区文化氛围。

    多功能布局推动立体综合开发

    社区里沿街无序设立商铺,居民购物乘车要走好一段路,在当今大城市的房地产社区中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上冲TOD小镇中,将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将打造居住、商务、休闲、交通等四大板块,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配套服务。更贴心的是,小镇在有轨电车站点周边200米半径范围内安排商业、酒店、soho公寓等功能,在有轨电车站点周边200米至800米范围内则是居住区。这使得居民居住在交通、生活配套设施的合理距离内,既不受噪音干扰,又可以便利享受生活服务。

    有限空间里要集聚大量功能,自然需要集约利用土地。因此TOD小镇在有轨电车站点200米范围内采用立体分区策略,即底层群房以商业、休闲功能为主,塔楼则安排办公、酒店功能,这种立体综合的开发也提高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经过有效安排,在TOD开发区域内,地块被成功规划为混合功能:涵盖居住、综合商务、车辆段综合开发、公共活动、绿化、滨水等六大空间,小地方包含大内涵,片区也更有活力了。

    据了解,营造具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强居民归属感,实现邻里和睦、片区和谐也是TOD小镇的一大亮点。上冲TOD小镇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以“邻里中心”作为片区的心脏,打造片区中最活跃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心设有商业设施和滨水广场,供居民消费、休憩和驻足。

    解释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

    珠海北站TOD新城后日动工

    八大设计主题构建珠海北部独特门户

    富有生活气息的公园、展示商业繁华的广场分布在交错密集的路网之中,人们只需步行或骑自行车就能抵达心中的目的地,通过精良设计的街道建立起各地点之间的无缝衔接……本月28日,珠海北站TOD片区也将启动建设,将打造成珠江口西岸一类综合交通枢纽、珠中滨海绵延带重要的综合服务节点、滨海城市综合服务中心,高新技术高端配套服务区。

    据了解,珠海北站TOD新城设计共由8个设计主题组成,通过海湾、情侣路和公交林荫大道的建设,营造一个融合绿道、公园、休闲设施等在内的多样城市景观系统。

    同时,在保留现有社区的基础上,规划还将加强社区连接周边的功能,营造适宜步行和人本尺度的空间,开发包括金星湖、堤岸公园路、历史保护中心等一系列独特的公共目的地。

    为了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系统,该片区将引进太阳能、水循环、绿屋顶等前沿生态系统,从而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尺度的街道往往较多,而这种大尺度街区并不适合人的出行,这一弊病将在珠海北站TOD新城的建设中得到避免。按照规划,片区将融合两车道的支路、非机动车道路、单向二分路和公交林荫大道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街道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形成一个个尺度较小的街区,方便市民步行。而沿人行道也会部置商店、咖啡厅和市政服务设施,使这些设施与居民住宅的距离大大缩小,提高市民生活的舒适度。

    TOD六招破解传统“城市病”

    公交优先 保障居民出行便利

    在珠海TOD导向开发中,公交优先是重要原则。为了确保频繁、直接的公共交通服务,珠海将建立公交专用道和快速公交网络,保证每间隔1000米至少存在一条公交专用通道。而为了尽可能减少大多数乘客的换乘次数,片区也将建立一个集成多元化交通系统,确保所有现行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

    另外,片区开发将以公交车站为起点步行距离覆盖住宅、工作和服务场所,所有住宅和办公集中场所距离本地公交车站不应该超过400米,距离区域性公共交通站点不应该超过1000米,另外将在主要的公交站场周边增加开发密度和临街商业与服务。

    步行优先 改善城市环境

    步行可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支持公共交通,改善城市环境并推动社区发展。在珠海TOD片区开发中,珠海将限制道路宽度,缩短街道穿行距离,保证行人安全和距离。按照设计导则,限制过境道路宽度在45米以下(如配有BRT则上限为50米),地区支路上限25米,通过限制新建街区边长在150米以下并在已有超大街区内开辟公共步行道来创建可直接联系的路径和可穿行街区。同时,在主要街道两边设置连续而标识清晰的人行道,宽度至少3米。

    密集街道网络 满足行人需求

    此前的城市发展中,人们常常认为道路越宽越通畅、效率越高,实际上宽阔道路划分出的大街区会使道路更加拥堵。在珠海TOD片区开发中,其道路设计着眼于实现乘客机动性的最大化,而不是车辆通行能力的最大化。

    片区不提倡主干道网络以及超大街区、优先车辆、抑制步行。而是创建街道密集网络,改善步行、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出行环境,将交通量疏散至一组宽度较窄的相互平行的道路上,而非集中在较少的干道。

    按照相关设计导则,片区支路限速度每小时40公里,采用高效的单向双分路取代路宽超过45米的主干道,即将主要干道拆分为两条单向车道,使对向通行更加顺畅。

    多功能混合社区 促进和谐相处

    为了促进社区居民的和谐相处,珠海TOD片区将通过地块指标设定鼓励实现住宅和服务的最佳平衡,要求提供各类有着良好可达性的公园和开敞空间,例如,设计导则要求住宅距离街心公园不应超过400米,距离大型区域性公园不应超过1公里,另外要求住宅距离商店、学校、公园和服务机构不应该超过400米,包括针对特定年龄人群的服务,提高社区的宜居性。

    开发密度匹配公交运力 提升交通承载力

    交通拥堵是最明显的“城市病”之一,这是因为住宅需要靠近公共交通和工作场所。在珠海TOD片区的开发中,构建密集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主干道上设有公交优先车道和主干道单向双车道,则可以集中各类活动,使得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比驾车更加便捷。这将缩短交通距离、节约交通时间并保留大量的可耕作农田。

    珠海TOD导向将开发密度和公共交通系统高峰小时的最大运送能力相匹配可作为提升交通承载力的重要手段。如此,主要工作场所便位于可提供大容量公共交通服务的地点,减少了拥堵概率。此外,还可以在主要就业集中地区划分出兼具日常使用包括娱乐、服务和零售机构在内的多功能区。

    提倡短程通勤 确保紧凑型发展

    社区位置对可持续性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城市规划者在现有城区内部或者邻近区域设置新的紧凑型次中心区,可以避免出现新城和旧城区形成大量潮汐交通问题。

    在珠海TOD导向建设过程中,规划要求紧靠现有城区地区或者现有城区进行内部安排发展,避免无序蔓延。通过对现有地区进行保护,再利用和填充寻求紧凑型发展,与高密度的新兴区域保持平衡。

    此外还应保证在较短通勤距离内实现职住平衡,为所有新开发区域匹配多种高容量公交联系。如将就业中心进行合理分散,使得通勤距离限制在5公里范围内,或者通勤时间限制在15分钟内。

    ■解读理念

    公共空间设计凸显人性化

    □以人为本

    围绕未来居住于城市中的“人”的需求,珠海的TOD开发模式尤其注重以人为本,除了以公交为先打造便利的出行环境外,在公共空间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也尽显人性化特色。

    以公共空间为例,TOD模式开发建设中非常注重可停留空间和遮阳、避雨设施的设计,通过连廊、雨蓬、骑楼及遮阳设施的建设,达到“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的效果,为未来居民的步行提供舒适的环境。

    TOD模式开发也在规划中提前考虑市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以上冲TOD小镇为例,该片区居住人口规划为2.5万人,结合新加坡邻里中心的配置模式,片区的公共设施将进行分级集中配置,分为基础教育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两部分,其中邻里中心安排了银行、超市、药店、菜市场、社区门诊等12项必要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上小学及幼儿园(托儿所),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绿色低碳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生态文明

    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大都以小汽车为发展导向,这导致了一些城市的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区品质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在TOD模式中,鼓励公交出行、绿色出行是第一原则。据了解,上冲TOD小镇的建设中,未来的市民将主要采取轨道交通的方式进入市区,并且从舒适和便捷的角度出发,在功能布局、设施配置、城市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步行需求,重点构建以站点为核心的慢行交通系统,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倡导绿色交通及生活方式,减少了对资源能源的消耗,着力推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此外,在城市设计方面,上冲TOD小镇也体现生态绿色的特点。该小镇建筑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安装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灯、气动垃圾收集系统,形成以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绿色低碳示范区。

    紧凑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集约节约

    土地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但无节制的扩大城市发展用地在TOD模式中得到避免。在TOD的开发当中,珠海遵循紧凑开发的原则,即集约利用站点周边土地,形成紧凑的用地布局,适度提高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遏制了城市的蔓延扩张,引领建成集约、高效的新型社区。

    以上冲为例,根据其具体条件,珠海科学设置开发强度,片区开发以中低强度为主,在整个区域内的容积率由轨道交通站点向周边递减,在该高强度开发的区域进行高强度开发,不宜高强度开发的则将土地留给公共空间、社区服务设施以及绿化美化等,促进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合理结构。

    土地的混合利用对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上冲TOD小镇的建设中,珠海遵循“大分区、小综合”的理念,建设用地保护总体规划的基本框架,但在每个地块内,增强用地的复合性以及功能的复合性,仅在200米半径范围内就混合商业、办公、酒店、居住、换乘中心、绿地等多种功能,形成混合高效的利用模式。

    科学规划提升区域价值滚动开发

    □市场运作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保证建设资金的多元可持续是一个重点。在珠海TOD模式开发中,政府与企业角色定位明晰,政府主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以此带动相关区域的发展价值。

    据了解,在上冲TOD小镇、珠海北站TOD小镇等的建设中,包括有轨电车、公交站点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学校、社区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等均由政府建设,这些科学合理的规划为TOD片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增强企业进行投资运营的信心。

    目前,珠海城建集团与华发集团合作建设位于上冲的TOD小镇项目,而高新区也与华发合作组建公司,对唐家湾TOD片区进行开发和后续运营,轨道交通沿线的住宅、商业等综合物业开发都将由企业运作。

    珠海上冲TOD小镇项目董事长席晓乐表示,通过规划对城市中相对零散、分割的土地进行统一整合,使土地利用更为有效和集中,提升了规划地段的价值,这对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林群贤 陈晓

    涂力万 吴为 沈文金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作者:种卿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