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沱实验小学的学生在上“体足课”。 本报记者 白宇摄
编者按
民族发展的根基在青少年。在全社会日益关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今天,各地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些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好措施、好经验、好做法。“走基层——青少年体育采访”媒体小分队近日来到了四川成都和内江,深入中小学校、业余体校、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等地,感受成都热烈的校园足球氛围以及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岗位上的内江体育人的执著。本报从今天起进行连续报道。
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U11组亚军、全国重点城市青少年足球比赛U9组冠军、成都市甲级联赛乙组冠军……如果不说,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成绩并非出自业余体校,而是成都市的一所普通实验小学创造的。作为新晋的全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之一,在体教部门的携手支持下,成都市近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推动着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投入不遗余力。
加大师资培训 提升足球专业水平
成都市足协主席辜建明告诉记者,每年成都市足协在青少年方面的投入占到协会总投入的60%至70%,这对于一个自收自支的单位来说实属不易。在这部分经费里,除了对当地足球重点校的经费支持、人员支持、比赛支持等等,还有对体育老师的再培训。
杨月从是成都市李家沱实验小学的一位体育老师,在她所在的学校一共有5名体育老师,分属于田径、篮球、排球等不同专业,但现在全部都参加过不同层次的足球培训。就在记者采访后的第三天,成都市足协又将举办新一期的体育老师足球培训。杨月从说:“这样的培训每年都会有十余次,这对老师和学校来说都是好事,有机会我们很愿意去参加。”
作为一名足球传统校的体育老师,杨月从坦言,不仅是成都,目前就全国来说,师资匮乏已成为制约校园足球开展的一大因素,“学校的老师足球专业知识不够,外面的教练又不具备教学资质”。面对这样的矛盾和困境,成都的体教部门开始率先发力,一个致力于加大学校体育老师足球专业化水平的制度,在成都逐步建立。
在这个制度里,成都市足协将委派专业教练对体育老师进行足球专项培训,教育部门则会将此纳入体育老师每年的再培训计划。为了让培训更具实效,成都市足协在师资的选择上也颇费心思,辜建明介绍说:“每年仅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的教练授课就会有四次,还有法国梅斯足球基地的讲师和我们自己的力量。”此外,明年组织足球重点校的体育老师赴法国梅斯深造也已列上日程,费用将由体教部门共同承担。“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政策,我们有信心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成都体育老师的足球专项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辜建明说。
深化体教结合 培养足球“雏鹰灵豹”
辜建明的“信心”不仅在师资上。去年12月,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都市成为中国首批足球发展试点城市之一,这无疑也为成都市的校园足球发展“吹响了号角”。
2013年,成都市足球事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并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足球事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其中,加强足球普及的“雏鹰工程”和深化体教结合的“灵豹工程”,剑锋都直指校园足球。随后,成都市体育局、成都市教育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足球试点城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特别是31所一、二类足球定点校的确立,更是让成都的足球发展有了自己的青少年阵地。
在31所定点校的评估中,是否将足球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成为成都市体育部门考察的“硬性指标”之一。在辜建明看来,虽然足球发展关系很多方面,但“如果不走进学校,不与教育部门联合,真正实现体教的深入融合,足球的发展、足球的未来都将无从谈起”。
足球走进课堂 让孩子爱上踢足球
在成都市李家沱实验小学,“足球进课堂”的效果已开始显现。在这里,这样以足球为内容的体育课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体足课”,一至四年级每班每周都会有一节。在该校校长廖沁看来,“体足课”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更是启蒙和普及足球运动的良好方式,“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以足球基本技巧和趣味游戏为主,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足球的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自愿参加学校的足球社团和校队,进一步提升足球水平。”
而数字则更好地说明了问题。仅仅开设“体足课”一个学期,李家沱实验小学足球社团的人数就从最初的100人增加到198人,翻了将近一番。学校的足球教练代朝洪告诉记者:“很多孩子都是上完课主动要求加入足球社团的,而且社团也逐渐有了女孩子的身影。”
据了解,目前在成都市的31所足球定点校中,已有三分之一将足球纳入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其余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但也已经开始尝试在不同的年级、班级进行试点。同时,成都市足协与耐克公司合作研发的校园足球课程设计与教材也在积极商讨之中。辜建明等人的愿望是“希望在2015年,完成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实现定点校校本课程的全覆盖”。